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佳偶良人众人夸,并蒂常开幸福花;同心早结爱情果,来日共抱胖娃娃……”在福州人传统婚礼现场,常见到这些说着合辙押韵吉祥话的女性,她们从事的职业原名叫“伴房嬷”,2010年福州举办首届喜娘大赛后,才有了喜娘这一新名称。

2017年“婚俗(喜娘习俗)”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现福州地区有3000多名专业喜娘,其中来自闽侯的喜娘占了近一半。记者日前采访了当今喜娘中最著名的“陈氏三姐妹”(陈夏玉、陈秀珍和陈秀兰)。

“伴房嬷”是福州草根文化

作为汉族传统婚俗中协助执礼司仪的女性角色,喜娘文化可追溯到周代婚礼中的“姆”,即女师。喜娘在全国各地名称各异,比如北方称为“迎亲太太”,江浙一带称为“喜阿妈”,福州人称她们是“伴房嬷”。

“伴房嬷”在婚礼中主要承担照顾、陪伴新娘,协助婚礼进行的工作,其职业特征为熟知婚姻嫁娶中一整套礼仪习俗,且口齿伶俐,擅长现编吉祥话。

“陈氏三姐妹”是家族中的第四代喜娘,其中陈夏玉是喜娘习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介绍:“早期福州从事‘伴房嬷’的人文化程度都不高,从业人员大都集中在闽侯的上街、鸿尾、白沙、甘蔗、尚干、南屿、南通等乡镇,属于草根文化。‘伴房嬷’没有教材,通过前人口传心授的方式传给后代。如今喜娘中有大学文凭的不在少数,文化层次大幅度提升。”

喜娘是婚礼现场的“逗哏”

福州人的婚礼如没邀请喜娘来撑场,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在福州人婚礼现场,喜娘好比相声中的“逗哏”,在场的宾客不自觉地为其叫“好啊”,似是在为喜娘“捧哏”。

陈秀珍介绍,现在新人大都是自由恋爱,因而喜娘工作没有过去那么繁琐了,部分乡镇人家,会要喜娘带着新人“游街”,沿途喝彩或唱一些传统喜诗、歌谣,来烘托喜庆的气氛。

随机说上几段押韵的吉祥话是喜娘的基本功。陈秀兰认为:“如今的喜娘要学会向新人灌输‘心灵鸡汤’,努力将‘感恩’‘敬老’‘和谐’等元素融入吉祥话中,这样不仅新人开心,家里长辈也高兴。”

喜娘文化传承更具操作性

从央视一套《梦想合唱团》节目中为主持人董卿“办婚礼”,到亮相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再与郭德纲在江苏卫视《非常了得》中面对面过招……这些年,“陈氏三姐妹”利用各种机会,在全国各媒体平台宣传福州的喜娘文化。她们还到江夏学院等高校,为大学生办讲座,邀请在校大学生参与喜娘文化的实践。

陈夏玉介绍,之前“伴房嬷”各说各的话,没有规范的流程。福州喜娘协会近期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喜娘(闽侯)主持婚礼的十二大流程,这其中包括布置喜堂、迎娶新娘、登门接亲、新娘进门、捧进斗丁、喜童滚床、拜堂成亲、拜见仪式、十碗礼仪、添丁开桶、大摆喜宴、洞房花烛等十二个环节,使喜娘文化传承更具操作性。

采访过程中,记者获悉,由“陈氏三姐妹”牵头打造的喜娘习俗非遗馆,近期可向市民公开展示。

福州晚报记者 顾伟 张旭阳 实习生 龚晗璐 文/摄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