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风景秀美的永泰县青云山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气势磅礴的青云山瀑布旁,一处可容纳百人的山洞被布置成闽浙赣边区革命史陈列馆。陈列馆为何设在这里?永泰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黄宝华为我们揭开谜底:山高林密、峡谷幽深使得青云山在今天成为出游纳凉的胜景,在过去则是游击队最好的掩护,是闽中红军游击队隐蔽活动的重要据点。

1934年8月至1937年7月,在和中央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闽中红军游击队以山洞为居所,穿草鞋、披蓑衣、睡柴草,与前来围剿的敌军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挫败了国民党多次“清剿”,在寻找上级组织的过程中,一直循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前行。因此,这处山洞也被称为“红军洞”。

起步:逆境中前行

1934年,由于当时的负责人叛变,中共福州中心市委及其所属的莆田中心县委遭受严重破坏,福州风声鹤唳,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抓捕共产党员。

幸存的同志转入农村。其中,黄孝敏和刘突军等人重建了福清中心县委,王于洁则返回莆田,重建莆田中心县委。由于失去上级的领导,他们犹如行走在迷雾中,但依然在逆境中坚定地循着信仰前行。

1935年,王于洁到福清找到了福清中心县委,认识了黄孝敏、刘突军,商定两个中心县委合并成立闽中特委,王于洁为书记,黄孝敏等为委员。原本分属两个县委的两支游击队合编成工农红军闽中游击队,福清游击队编为第一支队,莆田游击队为第二支队。

至此,闽中各县在闽中特委的领导下,以罗汉里和常太为根据地,广泛开展游击斗争。永泰游击区在这一时期得到壮大,成为闽中游击根据地的重要区域之一,“红军洞”是永泰游击区的重要据点。游击队经常在这里休整、训练、学习,与敌人周旋,越战越强。

据当地村民回忆,青云山上的“红军洞”是许多游击队员居住的地方,他们在洞内的石头地面铺上长短不一的木片和晒干的杂草当作褥子,把树皮、杂草捻成细绳编织成被子。闽中特委领导人也经常在这个石洞中开会学习,研究对敌斗争。

波折:捐躯为信仰

开展革命斗争的同时,王于洁时刻不忘寻找上级党组织。他对同样投身游击斗争的妻子苏华表示:“我一定要找到上级党组织!”

厦门工委的帮助下,闽中特委于1936年11月派黄孝敏和余长钺赴香港,与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南委”)接上关系,王于洁领导的闽中特委终于回到了组织的怀抱。从香港返回后,黄、余二人带回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喜讯,并传达了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的指示。1937年2月16日,王于洁在莆田洪度村主持召开闽中特委会议研讨抗日事宜时,遭到叛徒出卖,王于洁、黄孝敏等5名特委委员被国民党反动当局逮捕。

在狱中,国民党当局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王于洁等坚贞不屈。有同学劝他以假“自新”争取出狱,他坚定地答道:“‘自新’是可耻的……我是堂堂正正的抗日义勇军,为抗日而死,无上光荣。”

当年6月23日,王于洁与4位特委委员高唱国际歌,昂首走向鸡角弄,为抗日救亡斗争英勇就义。

延续:浩气冲斗牛

“捐躯忠马列,浩气昭日月。”与战友挥泪作别后,刘突军果断成立中共闽中工作委员会,恢复闽中特委的组织,带领队员回到“红军洞”坚持游击战争。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掀起全民族抗日救亡热潮。国共合作、共同抗日,已是大势所趋。

8月,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闽中工委会议在“红军洞”内召开。刘突军根据“南委”指示,将闽中工农红军游击队统一改编为中国人民抗日义勇军第7路军第1纵队,并决定同国民党当局商谈合作抗日事宜。合作的前提是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同时游击队的编制和领导权仍属于共产党。

经过三轮激烈的交锋,合作达成。200多名游击队员由刘突军率领,于当年10月中旬下山,先进驻莆田城南广化寺,后驻泉州承天寺。刘突军利用合法地位,不断对外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节省有限的军饷,将队伍扩大至300多人,编入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八十师二三九旅的特务大队,鼓舞了周围群众踊跃参军抵御外侮。

群众对刘突军队伍的拥护加剧了国民党当局的敌意。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了震惊八闽的“泉州事件”,设计杀害了刘突军,对特务大队强行缴械,企图将队伍吞并瓦解。通过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的努力,特务大队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保存下来的160余人成功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初心不变的革命队伍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战斗。

福州日报记者 林奕婷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第七届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论坛在厦门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