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新闻网10月1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为什么我的孩子好端端的突然不想上课了,还悄悄地割自己的手腕?”近年来,心理门诊常会接诊到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家长该如何面对?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来听听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评估师林铮的支招。

非自杀性自伤

呈低龄化趋势

“根据门诊就诊记录,我们发现非自杀性自伤的病人是从后疫情时代开始涌现的,而这种自伤行为并非个例。”林铮介绍,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是一个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达到顶峰。

通过心理访谈,林铮发现很多孩子自伤并不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那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林铮说。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人格障碍或缺陷、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环境人际因素。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童年期受到虐待与忽视的小孩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会比正常小孩要高;受到校园欺凌的小孩,进行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倍至3倍;父母以较忽视的态度进行教养的小孩,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

第三,神经生物学因素。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存在家庭精神疾病遗传史的,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多倾听孩子的感受

适当时候求医问诊

那么,遇到有自伤倾向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林铮表示,要保持对青少年所在年龄段、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觉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峰期在12岁至14岁,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及反常行为,如近期是否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剧烈的人际冲突、失眠、吃不下饭等。

“我们要减少可能会导致孩子加重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林铮举例,比如减少劝善(如你要乖一点,听话一点等)、质问(如你到底在想什么,就一点事就要死要活的)、抱怨(如一家人都因为你这件事忙里忙外)等。同时,在保持冷静的基础上,多倾听小孩的感受,接纳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对其进行批判。在适当的时候向专业医院求助,如果初期孩子不想到医院问诊的话,可以在学校或到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早期心理疏导。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财金协同 助企共进”福州水部街道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