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十个生产队间的“较量”让村里养鱼业发展“节节高”,“鱼菜共生”模式下产出上千吨的生态果蔬,马不停蹄的古厝修复让村庄平添一缕古雅韵味……每天都有新的故事在长乐文武砂街道的村庄里上演。一个村庄就是一个缩影,折射一种理念。近日,记者走进文武砂街道,看这个街道如何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

山顶村的十个生产队

57岁的林金川在文武砂街道山顶村已经养了20多年的鲫鱼,养殖面积从最初的几亩到十几亩再到如今的上百亩,他见证了山顶村养鱼业从最初的无人问津到逐渐成为村民眼里的“香饽饽”,全村500多亩的鱼塘实现了村民们“年年有余”梦。

大的转变发生在六年前。“以前村里的地根本没人种,大家都外出务工,觉得出去才能赚得多。”山顶村党支部书记林木祥回忆。如何让村里的集体土地物尽其用?如何让越来越冷清的村子恢复往日的人气?山顶村党员干部召集村民代表一起研究出路。

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通过了“将村集体土地免费分包给村民使用,成立十个生产队,实现自主经营管理,生产所得均归村民”的决定。十个生产队之间自此展开角逐,因山顶村河泽密布、池塘众多,养鱼成为不少村民的首选。

“调整养殖品种、学习科学养殖法、引进低碳高效循环流水养鱼技术……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生产队之间你追我赶,既竞争又合作,村里养鱼业越做越大。”林木祥说,看到这番景象,不少外出务工的人开始回流,山顶村不再沉寂。

岐西村的“鱼菜共生”

“今年的土豆格外饱满,口感也比往年好,关键还省了抽水的电费和化肥钱,都是养鱼场里的‘肥水’带来的‘福利’!”近日,瑞祥农场工作人员林长决从土里挖出几个土豆向记者展示。

在岐西村的瑞祥农场,“菜鱼共生”的好戏每天都在上演。“种植生态果蔬和水域养殖是瑞祥农场两大主营业务。种植的部分蔬菜可以给鱼吃,再用鱼塘里的肥水灌溉,不断加大有机肥的比例,从而提高瓜果蔬菜的品质。”瑞祥农场经理林景祥介绍。如今,该农场每年向省内提供各类蔬果4500多吨、水产品400多吨,生态绿色的产品越来越受市场欢迎。

瑞祥农场的绿色实践最初发源于岐西村党支部班子的思路转换。“为了盘活村集体土地,消化村里的富余劳动力,我们将260多亩的集体土地入股瑞祥农场。”岐西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当地党组织的推动下,“福建新瑞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实践基地”先后成立,村民开展有机蔬菜种植、发展水产养殖、经营农家休闲游……这几年,美丽的岐西村变得格外热闹。

壶井村的“护根”行动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久岩公古厝坐落于壶井古街西侧,推开古朴的木门,每一个细节都散发着清代古建筑特有的端庄与雍容。如今,久岩公古厝再现光彩得益于半年前开始的一场修复。

“原来古厝里住着二十多户居民,晾晒的衣服、弥漫的油烟掩盖了古厝的美,且因年久失修,古厝两旁的房屋随时面临坍塌的危险。”壶井村党支部书记林权介绍。

古厝保护迫在眉睫,壶井村迅速邀请文保专家前来鉴定监测,同时推广“新乡贤”治理模式,号召老党员参与古厝保护行动,全面拉开久岩公古厝修复工程,留住乡愁。

“面对古厝部分住户的不理解、不支持,我们村的党员干部挨家挨户上门走访,一一做通思想工作,发动族亲力量,多方说服劝导,最终赢得了二十多户居民的集体支持。”林权告诉记者,“我们在修复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注重古厝内涵挖掘和传承,留住古厝的根与魂”。

“此外,我们还邀请测绘公司对泰长昆仲祖厅、则莺公祖厅、林宅壶井等其他几处古厝、古建筑进行检测,并安排专职人员管理运营古厝,提高古厝活化利用率,助力乡村振兴。”文武砂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沐方婷 记者 余少林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