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不少人走进特教行业,留下来的并不多。从教普通学生到聋哑儿童,再到如今的培智生,20年来,长乐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刘瑞美如一位“提灯人”,用爱照亮折翼天使前行的道路。让孩子们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于她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就。日前,刘瑞美被评为“福州好人”。

从有声课堂进入“无声世界”

刘瑞美的语文课堂一向“热闹”。透过教室窗户,记者看到后排的孩子径直站到教室中间举手,前排的孩子始终在喃喃自语,有些孩子看到陌生的面孔,急忙将脸埋进书包。刘瑞美始终轻柔地说“这是人类的‘人’……”“人人……”孩子们跟在后头参差不齐地念。

20年前,邻居孩子的遭遇触动了刘瑞美,在普通小学教书的她动了转入特教行业的心。“那名七岁的孩子智力发展缓慢,不会说话,走路一瘸一拐,普通学校不愿收他,父母急出了眼泪。”2001年,长乐区特殊教育学校聋童班的特教老师紧缺,并非特教专业出身的刘瑞美每天清早从长乐潭头镇出发,坐一个多小时的车去城区学手语,一边“求师”一边自学,一本《中国手语》翻得起了毛边。

数月后,凭着一股韧劲,刘瑞美获得在长乐区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资格,当时班上80%都是聋哑学生。刘瑞美的叔叔不理解,放着好好的普通学生不教,为何非得教特殊孩子?面对类似的疑惑,刘瑞美总说“都很好,都一样”。

“开始有点不适应,毕竟一下子从有声课堂到了无声课堂。而且有时手语再溜,也无济于事。我们要观察学生的肢体动作,慢慢了解他要表达什么,一点点揣摩孩子的心思。”刘瑞美的经验告诉她,爱心、耐心和信心在特教工作中高过一切。以至于后来只要一个眼神,刘瑞美就知道学生想要表达什么,这是独属于师生之间的“心有灵犀”。

重返有声课堂面临凌乱局面

2008年起,长乐的聋哑学生绝大多数都转去福州聋哑学校,长乐区特殊教育学校只剩下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和唐氏等症状的学生。

告别无声课堂,刘瑞美要面对的是令很多人抓狂的新局面。至今她还记得自己从一年级就带起的小龙(化名)。“小龙刚来时,到处爬高落低,哭着满校园乱跑,老师、校长、门卫跟在后头追。好不容易追到后,孩子回到班级又推翻桌子。”刘瑞美回忆,面对此情此景,周围有人建议:“这孩子收不得,太危险了。”

但刘瑞美和其他几位老师舍不得。“小龙不留在学校里,只怕会更糟,留下来或许会有转机。”自此,小龙成为刘瑞美的重点关注对象。一次,小龙将操场所有的垃圾桶推翻,在操场上哭着不回宿舍,谁劝也没用。学校保育员深夜打电话给班主任刘瑞美。连夜赶回校园的她陪着小龙在操场待了40分钟,孩子才停止哭泣。

“和这些孩子相处,言语可能是无意义的,有时你就陪着他,让他感受你的态度。”刘瑞美说。如今,在她的细心呵护下,小龙的状态越来越稳定,已可以在班里给其他孩子做榜样。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这样的孩子最缺的就是爱,瑞美老师就是用行动将爱一点一滴地传递给孩子,如果没有十足的爱心,没有人可以一待就是20年。”长乐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周从文说。

不一样的成就感让她坚守

面对在普通学校共事的旧相识,刘瑞美也会有“落差”。“比如每次听到别的老师说自己的学生考上了哪所名牌大学,找到了怎样一份好工作时,我也会羡慕。毕竟对于一个老师而言,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学生的成长。”刘瑞美说。

然而从20年前她选择进入特教学校的那一刻起,这份“成长”就注定有了不同的衡量尺度。在像刘瑞美一样的特教老师心中,教育的孩子走出学校能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于他们而言就是最大的成就。

这份难能可贵的满足往往建立在无数的挫败之上。20年里,面对这群特殊的孩子,刘瑞美有太多“辛苦教学半个月,‘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经历。带着孩子们“一切归零,从头出发”是她常做的事。周围同事评价她:“习惯于倒空自己,让孩子们进来。”

“不少老师可能会走进这个行业,但最终留下来的并不多,外面能看得见的美丽事物太多,吸引我们往外走。可你越留在这里,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单纯,自闭症孩子的一个笑容就可以让你快乐一天,这份赤子之心是孩子们给每一名特教老师的礼物。”刘瑞美告诉记者。

福州日报见习记者 沐方婷 记者 余少林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