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我的培训收获可以概括为8个字:耳目一新、受益匪浅。”20日晚,在福州一场雕塑技艺业务探讨沙龙活动中,寿山石薄意雕刻师雨翼兴奋地告诉记者。

不久前,雨翼和来自福建、广西、河南、上海、广东等五省(区、市)的20多名雕刻家一起,参加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雕刻与泥塑高级研修班”。这些学员多为在业界已小有名气的省、市级非遗传承人或非遗项目企业负责人。在研习中,3D建模实践类课程让雨翼和同行们茅塞顿开。

“学习以电脑软件为媒介实现3D作品的设计和打印,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通过近期的实践,我感觉3D建模数字雕塑课程的实用性很强,能帮助我们拓展视野和创作空间。”学员张纯连说。

3D建模课程的推动者是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刘大志教授。“随着数字科技飞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黑科技等都会深刻改变未来。我们的学员多以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为己任,我希望能找到3D技术等前沿科技与传统技艺的交叉点,启发他们重新认识祖先留给我们的智慧和文化遗产,并尝试运用现代技术助力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刘大志说。

课程中,学员被引导从传统手工世界转向数字化世界。通过3D扫描初始作品,再在电脑软件中进一步完善与丰富,运用数字软件渲染作品,制成动画效果,丰富了传统雕塑的语言与呈现形式,并使最终呈现的作品更加精细、传神。

“前期理论课,我们了解了3D雕塑的概念、分类、技术、所用材料以及3D打印在建筑、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后期在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线下实践课程,让我们直观体验了数字雕塑的各个环节。”学员池沧海说,大家都对这门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雨翼告诉记者,寿山石的原材料价格不菲且多薄透、体积小,此前他在雕刻过程中需格外小心,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带来经济损失,因此雕刻师常需要花很多时间揣摩方案,大大影响了效率。而3D扫描、建模、打印可以让作者在电脑上反复试验、修改方案,对成果的可视化消除了创作中的许多不确定性,为创意提供了更多空间和载体。

激发工艺师和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本期“雕刻与泥塑高级研修班”由省文旅厅主办、福州大学承办。

刘大志认为,3D数字技术对雕塑行业是一次新机遇,它提高了创作者的创意转化建模能力,颠覆了传统雕塑的创作方式,可以促使从业人员转型、创新,进而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不过,参加本期高研班的学员大多还未能熟练掌握3D数字技术,就像他们当年刚拿起刻刀时一样,在电脑面前大家也都要“从零开始”练习基本功。

增学养、拓眼界,新的创作还需假以时日。对此,学员们都有很高的期待:“这是前沿技术与非遗文化的有机结合,相信会帮助我们打开一扇叫‘数字雕塑’的新大门。”(记者 郭斌)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