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冬日里,福州市长乐区猴屿乡的“华侨河长”郑孝煌又早早地走在门嘴溪边,一边巡河,一边拍照发到微信群里。

猴屿乡是著名侨乡,但多年前,当地门嘴溪等河道淤泥堆积,影响了村容村貌。近年实施“河长制”以来,面貌有了较大改观。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如何发挥侨乡优势,进一步发动社会力量,实现河“长治”?

“我们招募常年居住在国内且热心公益的侨胞作为‘华侨河长’,发挥侨力参与护水,增强河湖保护的民间力量。”猴屿乡负责人告诉记者,猴屿约有3万名旅居海外的乡亲。过去10年间,侨胞为家乡捐款数千万元。

几十年来,华侨为家乡建设捐资出力,在家乡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公信力,担任“河长”,可以更好地带动群众保护环境。通过“华侨河长”这一纽带,猴屿海外华侨已累计献资330余万元用于内河整治与河岸美化。今年,又有海外乡亲捐资30万元修建红安亭,提升红安河沿线景观,打造成集防汛、观赏、休闲于一体的美丽河岸慢道。

正因为良好的河湖生态,今年3月19日,省旅游发展集团与猴屿乡签约合作发展文旅产业,在门嘴溪和红安河湿地一带打造网红绿皮火车休闲体,成了网红“打卡”地。

近日,我省公布15个“全域生态旅游小镇”,猴屿乡入列其中;同时,猴屿乡入选2021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公示名单,这体现了“华侨河长”制成效明显。

本报记者 吴旭涛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的魅力在哪里?10个发展中国家32名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