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26岁福州小伙郭亮,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学机械的他,编著了《河蚌》一书,月底即将由海峡出版发行集团出版。书中,基本把目前能找到和能查到的中国河蚌物种都收录了。而国内这么全面记录河蚌的书,少之又少。

“《河蚌》不是菜谱,而是一本河蚌启示录。”3月7日,在福州的工作室里,郭亮向记者讲述了他在20多个省份蹚河调查的“历险故事”。

别以为河蚌常见

70%濒危或极危

说起河蚌,福州人并不陌生。郭亮介绍,河蚌比恐龙还要古老,它生活在生态环境的基层,有极强的净化水体的作用,宛如河流湖泊的“心脏”。但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河蚌种类,还没被人们认知,就消失了。

郭亮从小就喜欢研究昆虫,“跨界”研究河蚌,要从3年前说起。2019年6月,朋友叶茂送给他两个产自湖北长江段的蚌壳。

“印象里,蚌壳又薄又脆,而这两个像砖头一样厚实。”觉得神奇的他,开始查阅资料,发现我国虽是世界河蚌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可查的资料寥寥无几。除了100多年前,法国传教士韩伯禄写过一本关于中国河蚌的书,便没有更多的专著。

根据文献记载,在中国已知河蚌约有100种,郭亮想,不如自己去收录一本河蚌“专辑”。

他一边踏上寻蚌之旅,一边“广撒网”,通过遍布全国的博物爱好者、渔民等寻找线索。在收集到50种时,他发现越来越难进行下去。在一些有记载的河蚌栖息地,河流早已干涸,一些种类已找不到活体,只能寻到壳。

“我意识到,这件事我必须坚持。”郭亮说,20世纪以来,河蚌物种在全球范围出现明显消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截至2008年,世界上有37种河蚌灭绝,168种接近灭绝。而在中国,常见的河蚌有20~30种,70%的河蚌种类处于濒危或者极危状态,甚至可能已灭绝。

调查进行时,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获知郭亮的行动,给予支持,愿助他将调查集结成图鉴,让更多人认识、研究和保护河蚌。

冒险换来许多新发现

长江流域、云南边境、新疆戈壁……为编著这本书,3年里,郭亮和朋友去了20多个省份调查。

江西鄱阳湖河蚌资源最丰富。这些年冬季枯水期,总能看到郭亮戴着帽子、穿着涉水裤、带着相机,在河床弯腰搜寻的身影。

“涉水裤破了,大冬天裤子全湿透,一脚扎进泥里,抬起就没了一只鞋……”郭亮说,每次他们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去,只能停留四五天。为了省时间,他们吃喝都在车上,不是在寻找河蚌,就是在去寻找河蚌的路上。

鄱阳湖水网丰富,水草繁盛,危险也时刻伴随。有一次,刚从水里出来,转眼就看到岸边竖着警示牌“血吸虫疫区”,让他们后怕不已。

在新疆,即使夏季,河水也冰冷刺骨。让人备受折磨的还有肆虐的蚊虫。郭亮说,最让他们绝望的是,河床遍布河蚌,却寻不到要找的种类。

所幸的是,辛苦换来新的发现。3年来,他们收集到近100个河蚌种类,上千枚标本,不少是新记录种。

在云南澜沧江流域,他们“顺藤摸瓜”在湍急危险的瀑布下发现了“老挝弓背蚌”,这种河蚌的标本全世界都罕见,证明了中国是弓背蚌属物种的主要产地。

在内蒙古大草原,牧民为他们送来马蹄踏出来的河蚌;在新疆额尔齐斯河,他们记录到河蚌,刷新人们以为草原、戈壁等没有河蚌的认知。

今年1月,他们又去鄱阳湖,戏剧性踩到一块碎片,发现了江西楔蚌。

步甲虫新物种

以他名字命名

如今,《河蚌》即将出版。他本想做得更完善些,但如果再拖下去,真的有很多河蚌物种来不及保护就消失了。“我只希望大家能像知道要保护大熊猫、江豚一样,保护濒危的河蚌。”郭亮说,图鉴的意义,就是让人们认识河蚌。只有了解,才能谈得上保护。

“他正在做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在书的序中,贝类学者尉鹏这样赞扬道。他说,这本书不仅艰难收集了最全的河蚌信息,难能可贵的是,郭亮融入自己对物种的观察和理解。

作为民间博物爱好者,26岁的郭亮已是硕果累累。2021年4月,国际最权威动物分类学期刊《ZOOTAXA》记录认可了一种发现于福建永安的全新物种“步甲虫”,并以发现者名字命名为“郭亮珠步甲”,这个郭亮便是他。

几年前,他和朋友辞去工作,组建“虫林野趣”工作室。每年他们会花数月时间到野外考察,寻找新物种,研究生物生存情况。其余时间,则在福州举办博物科普类培训班,把大自然的知识传递给孩子。(记者 陈丹/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