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近日,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对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做出部署。如今在福州,一份餐食从采购、制作到预订、消费再到最后的厨余垃圾回收再利用,全链条的流程中,“绿色环保”的元素无处不在。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市部分供餐企业、学校、厨余垃圾处理后端,见证一条“绿色之链”如何贯穿始终。

供餐——

从源头开始“斤斤计较”

五花肉1400千克、土豆900千克、小葱3千克……16日早上9点,福建省供销云厨餐饮公司采购员雷宗泉正在一一清点供货商送来的食材。3万份的订餐量需要多少原材料,雷宗泉心里一清二楚。

源头的精细化管理让原材料采购、准备更加精准。“团餐的形式让我们可以提前获悉订餐量,研发团队按照季节、生产场地等变量,定期测算出成品率,进而精准测算出企业一天所需原材料的多少。”该企业负责人张文宾介绍。

比如,一份午餐按照合同规定需要提供120克的蔬菜,如果按照春季蔬菜94%左右的成品率来算,1万份的午餐就需要准备1277千克的原材料,采购员再根据企业内部库存量,实现合理进货。

“传统的餐饮企业采购原料的标准往往是凭经验,如果第二天客流不稳定,就会造成浪费。”张文宾说,“企业通过提前掌握订餐量、科学合理测算,可以从源头有效减少浪费。”

给菜式品种建立标准卡是减少菜品浪费的另一个“法宝”。10千克辣椒炒肉,需要3千克青辣椒、7千克的调理肉片、5克的复合调味料……“建立了标准化的菜品制作体系,精准配比,精准烹饪,提升菜肴制作效率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烹饪过程中食材的浪费。”张文宾说。

经过一道道精细化、标准化的绿色把控,每天上万份的午餐从企业全封闭式生产车间源源不断地运往福州各地订餐点。

用餐——

孩子们争当“光盘小天使”

16日上午11点10分,午餐配送车队准时停在湖滨小学的教学楼前。5分钟后,下课铃声响起,按照当天统计的就餐人数,老师们有序分发午餐,500多名留校就餐的孩子第一时间吃上了热乎乎的饭菜。

湖滨小学三年级学生王煜天是班上的小小“午餐管理员”。每天中午除了帮助老师分餐外,他还负责提醒同学吃完餐盒里的食物,不能浪费粮食,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我们用这种方式让孩子们亲自参与其中,而非老师一味说教,从而让‘光盘’意识更好地进入孩子心中。”湖滨小学校长林峰表示。

教育宣导之外,学校还实行差异化订餐模式,每个学期预订午餐时,老师会及时提醒家长根据孩子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大份餐和小份餐。每天早晨学校也会再次统计当天的就餐人数和家长对孩子饭量、菜品种类的特殊需求,并第一时间汇总给供餐企业。

有了前端的按需供给,再加上午餐管理员和老师的双重监督,孩子们都争取将餐盒里的饭菜吃得干干净净,以实际行动争当“光盘小天使”。

回收——

厨余垃圾的不同“命运”

晚餐饭点过后,东街口各餐馆的食客逐渐散去,各餐馆渐渐恢复平静。

晚上9点半,贴着绿色标识的厨余垃圾专用运输车载上各餐馆的厨余垃圾,开往红庙岭。卸料、破碎、磁选、筛分……在红庙岭厨余垃圾处理厂里,厨余垃圾开启了“绿色之旅”。

“储坑中的厨余垃圾经过分选后,金属、杂质和不可降解物质进入协同处置项目进行焚烧发电,筛选后的有机质将被传送带送至厌氧罐,经过22天的发酵后,将迎来三种不同的结局。”红庙岭垃圾综合处理中心林凡介绍。

一种结局是转换成沼气,沼气经净化后发电上网,一年发电量可达6000万千瓦时,期间产生的余热又可用于项目中恒温厌氧罐的保温;另一种结局是变成脱水沼渣,通过好氧堆肥技术,预计可转化为每年约1.8万吨腐殖质,滋养园林绿化;还有一种结局是变为沼液,经过园区内的渗滤液处理厂达标处理后,排入自然水体。

到此,人类从自然中获取的一切再次回到自然之中,一个“绿色之链”就此形成闭环,并在日复一日的循环往复中,构筑起榕城绿色消费、文明进步的大厦。(记者 沐方婷)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