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穿越百年,再遇“福州最美的女儿”

林徽因

穿越百年,再遇“福州最美的女儿”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联合国专家参观展览。

穿越百年,再遇“福州最美的女儿”

1928年,林徽因回福州期间,与亲戚在父亲创办的法政学堂前合影。

穿越百年,再遇“福州最美的女儿”

林徽因创作的水彩画《家乡福州》。本版照片由省艺术馆提供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是林徽因经典之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诗句。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林徽因。有的人认为她是了不起的诗人,有的人赞赏她是民国才女,有的人知晓她是建筑学家,有的人敬佩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但许多人对她的认识,仍停留于某个碎片。她究竟是怎样的人,有着怎样的志向与追求,和福州又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年前,“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主题展览在福州拉开序幕,带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位“福州最美的女儿”;直到今天,这场展览仍在持续,将她守护文化遗产的故事、她与福州的情缘、她绚烂而多彩的一生,深情地讲述给世人……

“请回”林徽因

在福州举办林徽因主题展览的设想,要追溯到三年前。

2019年夏天,省艺术馆馆长陈秀梅应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一场纪念梁思成、林徽因的活动。她在现场了解到,梁、林足迹涉及的许多省市都围绕他们举办过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很遗憾,在福州,除了在林觉民故居有一点对林徽因的附带介绍,找不到她的太多痕迹。”陈秀梅说,“林徽因虽然出生在杭州,但身上流淌着福州的血脉,文化底蕴深厚的福州是其卓越成就的源头活水。当时我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

回到福州后,陈秀梅与同事们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举办林徽因主题展览的设想,得到省文旅厅和福州市政协的大力支持。

当时,恰逢福州被定为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地,林徽因主题展览也被列为世遗大会活动项目。

策展期间,省艺术馆和福州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大家抛出最多的问题是:林徽因一生只在1928年来过一次福州,距今已有近百年。福州关于她的研究和挖掘并不多,怎么才能展示她与福州的联系?

为了“接近”林徽因,策展团队拜访了林徽因的外孙于晓东以及林徽因的学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院长常沙娜,走访了北京珐琅厂景泰蓝博物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广泛搜集资料。

一个全面、立体的林徽因形象渐渐浮现,她与福州之间的那条“线”也愈发清晰。

“寻访和搜集资料的过程,也是我们重新认识林徽因的过程。”陈秀梅说,在仔细走访和广泛搜集资料、反复论证和讨论之后,大家决定重点从文化遗产守护者的角度,向世人展示这位“福州最美的女儿”的形象。

“林徽因的祖辈都生活在三坊七巷,她的家国情怀受到福州林氏家族的熏陶和影响,她一生致力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而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承办了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这些元素叠加,我们觉得‘文化遗产守护者’这个称号,最能概括她的精神气质和卓越成就。”陈秀梅说。

去年6月11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前夕,“林徽因——福州古厝走出的文化遗产守护者”在位于三坊七巷内的省非遗博览苑开展。

6月10日,是林徽因的出生日。而11日晚,大雨滂沱,前来观展的观众依然将展厅挤得满满的,人们迫不及待地来迎接林徽因“回家”。

“有那么一刹那,我觉得这场滂沱大雨意有所指,仿佛是亲人久别重逢的痛哭,是游子返乡夺眶而出的热泪!”陈秀梅万分感慨。

这场展览,很快将“林徽因”三个字送上了本地网络热搜。网友们评论道:“林徽因是福州的女儿,是福州的骄傲!”“林徽因留给我们的不只是浪漫的爱情故事。她对建筑的沉醉,更是充满了渗透人心的力量!”“一直都只知道林徽因是才女,对她的文学才艺深深敬佩,今天才知道原来先生是福州人,知道她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建筑方面的巨大成就!”……

重读林徽因

福建师范大学的陈宇教授,是全国最早开启林徽因研究的学者之一,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林徽因集》就是他和陈钟英教授一起编辑的。展览筹备期间,陈宇提供了许多关于林徽因与福州的相关线索。

开展后,80多岁的陈宇来到现场。看到巨幅的林徽因照片垂挂在厅堂正中央,他热泪盈眶:“作为林徽因的研究者,我真心感谢这一切!”

此次展览由“故园福州坊巷中”“壮怀激烈家国情”“文化遗产守护神”“一身诗意千寻瀑”等四个部分组成,展出的300多件文献图片、100多件实物展品都系精心挑选而出。为配合展览,省艺术馆还邀请专业人士制作图书、拍摄宣传片、创作歌曲,并举办了分享会。

展览中,有几件珍贵的展品首次向世人展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捐给福涧路麻王庙的一鼎石香炉,便是其中之一。

上世纪初,林长民在福州创办法政学堂期间,年幼的林徽因在杭州出水痘。林长民担心女儿病情,便依照福州旧俗,前往麻王庙祈祝,后还愿捐了这鼎石香炉。

策展团队能找到这鼎石香炉并将其作为展品,得益于省文史馆原馆长、闽都文化研究会首席顾问卢美松的指引。“这鼎石香炉有上百年历史了,它见证着林徽因与福州割舍不了的血脉联系。”卢美松说。

通过这次展览,人们也看到了林徽因家族当年的叱咤风云。

祖父林孝恂是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父亲林长民曾任北洋政府国务院参议、司法总长等要职,福州一位民间藏家为此次展览提供了一本梁启超手书的《林宗孟蒙难记》(注:“宗孟”是林长民的字),共21页、8300余字,详述了林长民遇难经历;叔叔林天民被誉为“福建话剧第一人”,也是著名的电气工程师和建筑师;堂叔林觉民、林尹民皆是辛亥革命的先驱人物,其中,林觉民的《与妻书》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情书”;弟弟林恒受爱国思想影响,考取清华大学后投笔从戎,加入中国空军,后在1941年双流空战中殉国。

展览中,林徽因为林恒所作的《哭三弟恒》引人驻足。这首现代诗悲壮哀婉,读来令人动容:“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古建筑研究、抢救和守护国宝景泰蓝等文化遗产方面的卓越贡献,是整场展览的重中之重。一幅幅珍贵的老照片,将参观者拉回林徽因所处的时代。

上世纪30年代,林徽因和梁思成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开启了他们毕生最重要的事业。他们走过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0多座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物因他们而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所认识,并由此得到更好的保护,比如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梁思成所著、凝聚着两人共同心血的《中国建筑史》,更是中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上世纪50年代初,林徽因和梁思成发现景泰蓝几乎要绝根了,于是决定在清华大学营建系成立一个抢救景泰蓝工艺的美术小组。当时年仅20岁左右的常沙娜、钱美华、孙君莲3人加入小组,从此与景泰蓝结下不解之缘。

展览中展示的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就是常沙娜在林徽因指导下设计创作的,被郭沫若誉为“代表新中国的新礼物”。

“她是我人生的导师和指路的航灯。”常沙娜回忆道,在和平鸽大圆盘的创作中,林徽因建议从敦煌图案中提取相关元素,引导其将敦煌图案应用到生活和现代工艺中。

得知福州要举办林徽因主题展览,常沙娜非常高兴,特意为展览作序,并在开展当天录制视频,第一时间送上祝福。

不只是林徽因

在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期间,林徽因主题展览先后接待了驻华使节代表团3000多人次。如今,它已成为省非遗博览苑的常设项目,并先后在福州市德旺图书馆、厦门巡展。

最近,记者在省非遗博览苑采访,见到福州市民王先生带着孩子来参观展览。“没想到林徽因和福州有着这样的渊源。她为保护景泰蓝和中国古建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是我们福州人的骄傲。”王先生说,“我们非常期待在福州能看到更多这样的人物主题展览。”

“三坊七巷,白墙黛瓦,文脉如墨,晕开家国情怀,你从山河走来……你是初见,是美好,是那无声的天籁。”歌曲《初见》是展览的主题MV音乐,作曲者是“95后”音乐人原野。

“希望这首歌曲能呈现一种诗意,带着大家穿越时空,与真实的林徽因相遇。”原野说,自己从小就对三坊七巷很熟悉,知道这里曾经走出过中国近代史上许多了不起的人物,“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展览,让我们了解这些人物的故事,感受更加立体、更有深度的三坊七巷”。

对福州历史人文有浓厚研究兴趣的省委党校教授林怡,曾多次为展览建言。“福州终于以最体面、最优雅的方式,悦纳了自己的女儿。”林怡说,更为重要的是,这样一场展览也成为推广福州古厝精神、展示三坊七巷人文底蕴、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重要载体。

林怡认为,保护和盘活历史人文资源,要深刻意识“地因人重”,注重挖掘人的因素,林徽因主题展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接下来,还可以对更多福州历史名人进行专辑化、系列化梳理挖掘、展览展示,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人们体味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和荣光,潜移默化间传承精神血脉和人文之根。

除了在省内展出,省艺术馆还计划沿着当年林徽因考察古建筑的足迹,到省外巡展,并持续进行周边文创开发。

“这是观众留言给我们的启发。借助名人效应,可以更大范围地将福建历史文化和非遗文化进行打包推广。”陈秀梅说,此次展览还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一系列关于林徽因的主题艺术创作和文化活动正在筹备组织,一部由福建拍摄的林徽因电影正在酝酿中。

“林徽因主题展览极具福州文化特色,又蕴含中华民族伟大精神。通过历史文化名人呈现历史文化底蕴,为我省文旅经济发展拓宽了思路。”省文旅厅二级巡视员张立峰表示,该展览的成功举办及引发的强烈反响,体现出广大群众对高质量文化展览的需求。下一步,省文旅厅计划完善福建历史文化名人谱系,并将福建的非遗项目与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有机结合,举办更多的非遗主题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依托名人IP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文旅产业。

从人的角度讲好“福州故事”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代史。”在福州,每每听到这句话,我们都会不禁感叹这片街巷、这些古厝里曾经发生的一切,不禁想起那些让人崇敬的名字: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林觉民……

通过主题展览讲述林徽因的故事,让我们看到重新梳理这些从三坊七巷走出的人物的重要性、必要性。

近年来,福州深入打造历史文化名城,以珍爱、尊崇之心守护历史文化遗产,赓续千年文脉;今年又出台《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年)》草案,提出建立传承、延续名城价值的历史文化网络体系,用真实的文化遗产全面讲好“福州故事”。

林徽因主题展览的成功,带给我们启发。

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下,我们应该进一步凸显人这一要素,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主体。无论是三坊七巷,还是福州古厝,或是其他类型的历史文化遗产,都需要在保护好其物质化形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人的因素,从人的角度讲好“福州故事”,展示真实鲜活的人物形象,发扬正面深刻的人物精神,让大众跟随人物的脚步,去体味历史文化遗产的悠久韵味。唯有如此,才能做好历史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传承,使其精神、内涵更好地传承下去,成为润泽人们精神世界的活力源泉。(记者 李艳)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