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神鸟”为湿地申遗加持

院士专家建议闽江河口湿地给鸟类腾空间

一只斑尾塍鹬,不停歇飞行8天,行程上万公里,一次北迁就能消耗体内全部脂肪,如若继续迁徙,必须找到栖息地,补足能量。经“考量”,一些斑尾塍鹬选择在闽江河口湿地停歇,并划为常年迁徙的驿站。

“没有采取保护行动,就没有现在的闽江河口湿地,像斑尾塍鹬等更多的水鸟也就无从落脚,同时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生存威胁。”25日,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雷光春在省科协年会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高峰论坛上说。

闽江河口湿地启动保护工作已20年。20年来,福州抵住城镇化“诱惑”,叫停不合理项目、推进湿地立法、划定管控红线,并密集推出退养还湿、清除互花米草等一系列保护与治理举措,坚决守护湿地生态。

这项保护行动的实施与成效,也让更多人看到闽江河口湿地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潜力。去年起,一批批湿地专家、院士等开展实地调研,一个个湿地论坛接连举办,在全市范围掀起“闽江河口湿地申遗热”。

不少人好奇,闽江河口湿地申遗的价值和意义何在?单从面积上看,闽江河口湿地覆盖面积为2万多公顷,仅为2019年成功申遗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1/9,而其中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更小,只有2100公顷。湿地面积小,意味着生态完整性受到制约。

“闽江河口湿地的‘话语权’不在面积,而在珍稀濒危鸟类,这也是近十年来滨海湿地保护备受关注的重要因素。”雷光春介绍,闽江河口湿地共有鸟类313种,列入IUCN极危等级鸟类5种,和辽宁丹东鸭绿江口等重要鸟类栖息地同处一个量级,“在同期计划申遗的湿地中,唯有闽江河口湿地有‘中华凤头燕鸥’。”

湿地幸得“神鸟”,但距摘得世界自然遗产这块“金字招牌”,还有路要走。

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家傅伯杰认为,在创新、绿色等新发展理念推行之下,全面保护、科学修复湿地是题中之义。为此他建议,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可采取一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和传统简单、目标单一、自我调节能力差的工程措施不同,自然方案通过开展水文、水质、土壤基质、景观等修复,提高单位修复“质量”,建立起“新系统”“新平衡”。

水文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冯起围绕湿地水文研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可重点研究的方向;生态安全方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偲以大湾区海洋生态安全为例,提议多关注闽江河口湿地陆海作用过程与生态安全响应。

在雷光春看来,面对新阶段,闽江河口自然保护地体系要进行优化。“要坚持生态优先,给鸟类腾空间,周边则采取融入自然的方式。”雷光春认为,要适当减少人为活动,为候鸟栖息提供舒适的软环境。同时,闽江河口湿地要跟城镇化共演进。“先保护修复,再根据保护对象,设计周边产业模式。”

论坛现场,“福州滨海湿地生态研究中心”揭牌,为进一步提升闽江河口湿地生态保护质量、探索建立生态保护项目对接和常态长效运行机制注入活力。

“希望像这样的论坛、研讨会常办常新,并形成机制,为东南沿海湿地保护工作提出系统性理论和实践性指导。”中国工程院一局局长徐进说。(记者 蓝瑜萍)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