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守护古城的根与魂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州古厝〉序》中写道。

岁月流逝,情怀如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福建工作期间留下的思想理念与推动的探索实践,成为福州古厝保护弥足珍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20年来,福州牢记嘱托,笃行不怠,守护着这座古城的“根”与“魂”。7日,福州市古厝研究会正式成立。福州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挖掘、保护、传承、发展好福州古厝文化,传承闽都历史文脉,彰显千年古城风貌。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 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乌塔。记者 林双伟 摄

梳理老城记忆 古厝保护成为社会共识

位于闹市的三坊七巷,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是福州节假日人流最密集的场所之一。这里保留着古坊巷的格局,每条坊巷两旁的白墙灰瓦诉说着福州千年的历史。这是福州一以贯之落实《〈福州古厝〉序》精神最具力量的体现。

时间回溯到1991年,在城市开发热潮的冲击下,三坊七巷一度岌岌可危。

“要在我们的手里,把全市的文物保护、修复、利用搞好,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紧要关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以一场现场会改变了三坊七巷即将被拆除的命运,并将其陆续修缮、保护起来。

这次现场会同时议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7件实事,由此衍生出惠及长远的“四个一”机制——成立一个文物局、一支考古队,增加文物部门一颗“印”,每年安排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为福州的古厝保护提供了制度护航。

其中,以一颗“印”为代表的精神内涵在延续过程中发展为“要动工,必考古”,文物部门一年盖印千余次,保护了一批地面、地下遗存。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 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三坊七巷保护和利用并举。记者 林双伟 摄

在仓山区林浦村村头,伫立着一座写有“尚书里”三个大字的石牌坊,这座石牌坊始建于明代,背面记载着林氏族人的科举功名,彰显着这座古村的文脉昌隆。

2020年,福州至泉州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实施拓宽改造,工程规划一度涉及石牌坊所在区域,要求将其向东北方向迁移20米。当工程建设遇上文物保护,该作何选择?

答案很快揭晓。当项目提交给福州“多规合一”平台会商时,文物部门明确表示,林浦尚书里石牌坊应予以原址保护,建议调整高速公路连接线线路。

“这一制度的推行,让大家清楚地意识到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同等重要,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留给我们的智慧和财富。”市名城委相关负责人说。

要持续有效地保护好文物,就要提升全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福州以法治先行,规划引领。在20世纪90年代,就施行《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让福州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最早拥有保护条例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福州不断完善名城保护立法体系的建设,陆续公布实施《福州市历史文化街区文保单位管理办法》等系列规章制度,修正《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编制《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2-2020)》等32项专项规划,将古厝保护融入城市建设当中。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 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上下杭。记者 池远 摄

定制修复方案 在保护中挖掘文化内涵

73岁的陈木霖专注修复古厝已经有16个年头。在这期间,二梅书屋、小黄楼、水榭戏台等10多处国家级文保单位在他的手中重获新生,他也深切体会了福州对古厝的珍爱与尊崇。

“古厝修复,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古厝的历史信息。”在古厝修复的实践中,陈木霖意识到,修复古厝就是在和千年历史对话,每一座古厝都有自己的灵魂,需要根据残存的遗迹,“个性化”定制修复方案。为此,他或是一头扎进古籍,或是为了寻找合适的修复材料而四处奔走。

历史信息存在于单体建筑的构件间,也在周边的自然环境里。福州突出保护重点,以点扩面激活遗产活力。

位于三江口的梁厝形成于南宋,现存30多处古建筑,是理学传家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历史上一度出现过“无梁不开榜”的盛况。街区项目负责人刘昌飞告诉记者:“梁厝的保护修缮工程以省级文保单位梁氏宗祠等建筑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环境的成片保护,重现已绵延千年的耕读文化环境。”

如今,梁厝村摇身一变,成了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故地重游,生于梁厝、长于梁厝的民俗专家梁振榕欣喜地说:“儿时的梁厝回来了!”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 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梁厝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旧貌换新颜。记者 林双伟 摄

古厝新生,修复保护不是最终目标,挖掘当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才能找到一座城市的宝贵财富。

走进安澜会馆,这座融合福州古厝马鞍墙和浙江古厝马头墙两种地方风格的会馆,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原先是浙江商人在闽经商聚集之处,经修复后,重新成为新时代闽浙商业交流平台。

漫步苍霞特色历史文化街区,传统合院、西洋式商业建筑与柴栏厝民居比邻而立。这里的修复方案采用“城市拼贴”的手法,融入商业、居住、文化、休闲等功能,将不同时代感的建筑进行重组整合,再现苍霞区域多元文化与人文百态、市井生活融合共存的文化内涵。

截至目前,福州已修复3个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重塑传统城市格局,打造了17个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承载老城味道,保护和整治261条传统街巷,让市井文化鲜活起来。

曾多次到过福州,参与过三坊七巷、乌塔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表示,从保护三坊七巷到打造历史文化街区,福州实现从单体建筑到成片保护的升级,更加突显福州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风貌。

福州持续推进古厝保护 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

烟台山历史文化街区。记者 池远 摄

讲好福州故事 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中秋节一起去南公河口赏花灯、逛河市。”“上下杭的非遗文创集市看起来也很有趣。”在即将到来的中秋,总是能听到类似的对话。

古厝不仅要留下来,也要“活”起来。福州率先在全省颁布《福州市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管理办法》,并探索出“文物+非遗”“文物+文创”的利用新模式,在古厝引进新型业态,让老建筑“变身”为百姓身边的文化休闲场所。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内,各类艺术商店与咖啡厅散布其间,“杭肆·市集”成为上下杭的一张名片,夜色经济汇聚起人气;烟台山的公共空间获得重建,形成商业漫步街区,连接起自然与人文的商业地标;嵩口古镇在外来新文化和本地文化中找到中和点,打造一个自然而缓慢的温暖古镇,成为乡村游最热门的目的地之一……

根据不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福州采取保护型、文博馆所型、旅游景观型、文化商业改造型等不同模式进行保护开发,在不同模式中,都十分注重导入当地的老字号,突显老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彰显福州的城市风貌,有力地拉动福州文旅经济的发展。

历史文化逐步融入现代生活,让福州的魅力被更多人看见,也鼓浓了福州当地教育宣传的氛围。

在人流熙攘的南后街牌坊下,身着小马甲、头戴“小蜜蜂”的林诗晴正在为往来的游客做着志愿讲解服务。小学四年级的林诗晴是“名城少年”的一员,一有空就去林则徐纪念馆、南后街和镇海楼提供志愿讲解,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拥有70多个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也感染了身边的家长和同学。她说:“我希望把福州的历史讲给更多人听。”

“我们充分调动街区、古厝资源,开发出系列研学活动,让孩子们从多角度了解福州的历史文化,从文脉传承中涵养文化自信,持续不断讲好福州故事。”市名城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文旅发展部副经理李竞欣说。

如今,古厝越来越深地融入福州人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古厝保护的行列。

福州市古厝研究会的成立又将给古厝发展带来新的篇章。会长陈为民表示:“福州市古厝研究会将吸纳人才、荟萃智力,为福州古厝的研究、交流、合作与共享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推动福州古厝保护视野不断向前发展,助力打响闽都文化国际品牌。”(记者 林奕婷 实习生 燕晓)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