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有着“南台明珠”美誉的中洲岛,是闽江之心的重要节点。近日,长乐区朝阳中学历史老师郑巧蓬,收集到一批中洲岛的老照片和舆图,时间跨度从明代到近代。其中,一张由法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22年前的中洲岛老照片,见证了清代中洲岛的繁华。

老照片记录中洲岛百年前繁华 来看看这个闽江之心重要节点的变迁

1900年中洲岛照片。

记者看到,这张摄于1900年的中洲岛老照片上,岛上鳞次栉比、密密麻麻都是建筑。万寿桥上人潮涌动,看起来很拥挤。郑巧蓬告诉记者,1842年,福州被列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中洲岛上,很多外国人来到这里传教、经商、办学,创办医院,设立领事馆等。

郑巧蓬还从各处图书馆搜集到中洲岛从明代到近代的舆图、地图。从这些图上明显能看出,五百年来,中洲岛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据学者研究,中洲岛形成于宋代,中洲岛所处的闽江因泥沙淤积出现沙洲。宋崇宁二年(1103年),当时福州知府王祖道造浮桥相连,于北港置舟16只,中港置舟73只,南港置舟13只,共以舟102只为梁。

陆游当时曾走浮桥经中洲岛到南台岛,写下《度浮桥至南台》一诗,记录了中洲岛当时景象:“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至元代,闽江上的船户自发将原来的浮桥改建为木桥(今中洲岛至仓前路口),名“江南桥”,明代以后又称为仓前桥。元大德七年(1303年),万寿寺僧人释法助,请旨在楞严洲到中洲之间募造石桥,元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民间为纪念积劳圆寂的释法助,以其所在寺庙万寿寺为名,称万寿桥,这就是解放大桥的前身。

清代,中洲岛领以千总把守,驻军设有巡防所,称“中洲汛”。1685年,清政府在中洲岛上的瓦公祠设闽海关福州分口,即俗称的常关,负责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关税。

郑巧蓬查阅的资料显示,“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开始进入中洲岛。1847年,美国传教士怀特在中洲岛设立私人诊所,为仓山区最早的西医诊所。1848年3月,美以美会布道士柯林在中洲岛开办学校,为仓山地区最早的教会学校。随后,英、德等国侨民集资在中洲岛设立海港医院。1909年,清政府在中洲岛设立闽江水警局,所辖范围从洪山桥至川石岛。

记者找到一张1992年的照片,当时中洲岛上的一些老建筑,与1900年的类似,旧桥仍在。后来闽江发大水,冲毁旧桥,中洲岛上建筑损毁严重,才修建了现在的解放大桥。(记者 徐文宇 文/翻拍)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红十字会启动2025年“红十字博爱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