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著名收藏家张伯驹将耗尽家业的收藏,悉数捐赠给故宫博物院,只因“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曾有人感叹:他捐赠了半个故宫的文物。
半个多世纪之后的福州,一个视张伯驹为偶像的福州人郑志宇,怀揣着希望严复墨宝不再散失于世界各地的责任感,先后投入2亿多元,从海内外“抢”回300多件严复相关藏品,并在福州修建严复翰墨馆。
近日,这位将“复活”严复变成毕生追求的收藏家、企业家郑志宇,被诚邀为福州市人民政府顾问。
严复翰墨馆馆长郑志宇。
一纸信札
迷上“老乡”严复
郑志宇1970年出生,厦大毕业后,曾在香港东亚银行工作,并涉足收藏。2007年,香港的一场拍卖会上,身为福州人的郑志宇第一次见到“老乡”严复的真迹,小小信札里从容俊雅的字迹令他着迷。
“没想到,这位历来以翻译家、教育家、思想家闻名于世的福州名流,竟也能有如此笔力却未闻达于世,让人忍不住想去探寻更多。”此后,郑志宇从国内到海外,从严复的后人到民间藏家再到拍卖会,将严复的真迹一一寻回。了解越深,他越是被严复深深震撼,萌生了修建严复翰墨馆的念头。
2012年,严复翰墨馆开馆,致力于严复文化、思想、精神的推广与传承。
一份坚守
让更多人认识严复
走进南后街7号院落,首先看到的是别具特色的文创店——“严校长的故事”。再往里,穿过写满历史的初心弄,便是严复生平馆、严复书院,以及严复翰墨馆。
建馆10年来,只要不忙,郑志宇都在馆里,遇上来客,他总是不厌其烦娓娓介绍严复的一切。“严复在很多方面,都称得上是第一人:海权思想第一人、西学第一人、全民素质教育第一人……”严复的一切,他如数家珍。
为了把严复的书法和思想传播更远,郑志宇带着团队在海峡两岸开展学术研讨、文物展览、文创开发等形式丰富的活动。所开发的“严校长的故事”,含有3000多件文创产品,已成为三坊七巷的知名文化IP。他带领团队先后出版了《严复的一生》《严复书法》等书籍。
“收藏不是束之高阁,而是想尽办法让严复被更多人所了解。”郑志宇说,藏家很多,而他只想做一个文化的传承者,尽福州后生的一点微薄之力及一份诚挚的敬仰。
一次展览
严复“走进”故宫
郑志宇痴迷严复的字。“睹其字可以参究其治学处世之道矣。”郑志宇说,严复的书法独特,很有研究价值,只不过是他的思想价值远远盖过他书法的艺术价值,才让后人少有宣传。
在他努力下,2017年12月28日,严复书法陈列展在故宫博物院的延禧宫开幕。这是故宫博物院破例为一位近代名人开办书法陈列展,而严复翰墨馆也成为唯一进入故宫办展的民办博物馆。
郑志宇介绍,能够成功办展,还得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参观严复翰墨馆说起。那次参观,单霁翔被郑志宇的执着感动,被馆里百件藏品触动,遂成就了严复书法展。
郑志宇说,自己的收藏来自追寻严复精神的寄托,更来自守护国宝的使命感。他也正是以张伯驹先生为榜样,“严复的藏品,曾经为我拥有,而将来,也属于国家”。
一路追寻
“复活”严复任重道远
今年3月,郑志宇和院士们一同被聘为福州市政府顾问团顾问。
“很荣幸,也倍感任重道远,我将一如既往地在文化建设方面为福州建言献策,将把严复的艺术和思想带到更远的地方。”郑志宇说。
这不,严复诞辰170周年来临之际,郑志宇计划让严复文物作品走进海峡两岸百所高校,并举办“先生回家”系列活动,更好地让严复这位曾经闪耀的文化故人以多种形式“复活”。
他还把目光投向“严复的朋友圈”——林觉民、林徽因、沈葆桢等三坊七巷名人,希望通过更加多元、系统的收藏展品,更好地讲好传承保护发展闽都文化的福州故事。(记者 陈丹/文 叶诚/摄)
责任编辑:黄小群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市数字工会服务平台年内建成 引入所有工会服2023-04-07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