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住进“深海豪宅”的大黄鱼,生长环境更优越、品质更鲜美;巨型石斑鱼、大虎虾等远洋渔获源源不断,跨海而来;一粒小鲍鱼,“鲍”发“芯”活力……本届渔博会上,来自深海、远洋和海岸的水产品作为“主角”齐聚一堂,集中展示当下福州渔业在装备升级、科技攻关、良种选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掘金“海上粮仓”的前沿成果。

“我”从深海来

在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展位,几条大黄鱼备受关注,它们来自“闽投1号”。

“闽投1号”是福建省深海养殖首台套装备,也是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其养殖的大黄鱼品质如何,自然备受关注。去年9月,“闽投1号”落户连江定海湾海域,此次展出的大黄鱼今年4月刚去“深海豪宅”体验了一番。

“它们堪称大黄鱼中的‘特种兵’。”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品牌经理冯祺告诉记者,“闽投1号”所在海域年平均风速2.2米每秒,海况多变,年均波高1.2米~1.7米,那里的大黄鱼都要经过大风大浪的历练,品质是近海养殖不能比的。

大黄鱼是我国特有的重要海洋经济鱼类。一般近岸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活动范围有限,易“臃肿肥胖”,不但品质难以保证,市场价格也难以获得突破。让大黄鱼“搬家”到深远海“健身”,成了品质提升的解决方案。

在福州,挺进深海的不仅有大黄鱼。福州市在全省率先发展深远海装备养殖试验,打造移动的海洋牧场,自2018年10月“振鲍1号”在连江海域下水以来,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放深远海装备养殖平台11台套,平台投放数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市海渔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福州市深远海总养殖水体近20万立方米,如满负荷投苗养殖,预计年产量可达1700吨左右,打造“深海粮仓”,让水产品品质更高。

“我”从远洋来

红鱼、大虎虾、石斑鱼……不同种类的海鱼错落摆放,宛若置身深海。本届渔博会上,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的展位前,近20只从太平洋远道而来的深海鱼串起了一片“深海奇遇”,引来不少观众驻足。

“公司现有远洋渔船177艘,年捕捞量约18万吨。”展位上,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陈丽丽告诉记者,每一艘远洋渔船出海,都要历时半年左右才能回来。现场展出的一条重达157公斤的龙趸鱼,正是这次出海最大的收获。

看似貌不惊人的深海鱼,有着更紧致的口感、更丰富的蛋白质,近年来广受消费者青睐,也推动着远洋渔业的快速发展。

福州(连江)国家远洋渔业基地引进福建正冠渔业开发有限公司打造南极磷虾产业园,并将建造全国最大的专业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有望带动年约15万吨的磷虾在基地上岸。

从太平洋到印度洋,从中印尼“两国双园”印尼海洋渔业中心到西非毛里塔尼亚综合远洋渔业基地,随着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与互利共赢的双边合作关系的建设发展,福州打造全国远洋渔业产业发展高地的美好愿景愈发清晰。

2022年,福州市远洋渔业企业数量达13家;远洋渔船数量达451艘,占全国17%、全省70%;远洋渔业产量达45.79万吨,占全国20%、全省73%;产值33.24亿元,占全省76%。

“我”从海岸来

在渔博会首设的水产种业展馆里,各种各样的活体水产品依次排开,不仅涵盖了三倍体牡蛎、竹荚鱼等福州近几年引进的水产养殖新品种,还集中展示了海带、菲律宾蛤仔、鲍鱼、琅岐蟳、金鱼等特色水产种业“福州芯片”。

身披橄榄绿,巴掌大小的绿盘鲍静静地吸附于透明玻璃上,柔软的“小肚”坦露在外,内里纹路清晰可见。“这款鲍鱼,是本土培育的新一代优质‘绿盘鲍’。”连江县官坞海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林哲龙介绍,良种是渔业生产的“芯片”,过去,因长期养殖,福州鲍鱼品种面临品质退化、病害频发、养殖成活率低等问题,亟需“换芯”。

为此,官坞与厦门大学合作,将国外绿鲍亲本与本土的皱纹盘鲍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了“福鲍一号”(绿盘鲍),掌握育苗技术,更新迭代后的“福鲍一号”远销大连等地,遍布全国18个以上的省市地区。

科研机构与种业企业、地方的“握手”,促进“福州芯片”顺利出榕。如,连江加强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合作,培育“黄官1号”“闽优1号”等品种,亩产20吨至25吨,将海带苗带到山东等多地。目前,全市现有中国水产种业育繁推一体化优势企业1家,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3家,市级以上水产良种场共17家。(记者 蓝瑜萍 冯雪珠 吴桦真)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暨泉州乡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