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走上一圈,你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特色产品——它们产自特定地域,具有独特风味和悠久的人文历史,进而被法律赋予了“地名+商品名称”构成的特殊标识。比如“福州茉莉花茶”“永泰李干”“闽清粉干”……它们,都属于地理标志。

福州派江吻海、城山相依,物产丰富,一枚枚地理标志饱含福州往事,又蕴藏可期未来。它们,既是地区发展的“代言人”,更是富民增收的“品牌”。

目前,福州拥有各类地理标志46个。其中,在农产品领域,既涌现出一批“后起之秀”,也不乏“实力老将”,更有等待着被唤醒的“沉睡者”。地理标志含金量有几何?又该如何闯出一片天?连日来,记者深入一线,探究福州“地标”农产品的故事。

福州“地标”农产品如何闯出一片天

地理标志鹅鼻萝卜。记者 林双伟 摄

“新秀”的冲劲与挑战

在晋安区宦溪镇鹅鼻村,“鹅鼻萝卜”成了今年鹅鼻村农户下半年“种植名单”里的重点对象。

“我们鹅鼻村种高山萝卜,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这里的土壤富含多种矿物质,再加上高山雨雾天气多,种出来的萝卜脆爽多汁、甜而不涩。去年一上市就销售一空,今年肯定会卖得更好!”早几年,种植户黄学快还没有这样的底气。去年7月,“鹅鼻萝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一“国字号”荣誉给了他信心。

萝卜还是萝卜,为什么有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突然就火了?究其缘由,成功秘诀并不是依靠一个头衔,而是申标成功后当地政府的火速布局。

“申标成功只是第一步,如何运营才是难题。我们马不停蹄运作,尝试走‘国企牵头+专业种植+品牌运作+平台销售’的路径。”宦溪镇相关负责人梁孝清说,宦溪镇迅速通过镇属国企集体流转30亩土地,与黄学快签订包销合同,由他负责种植,国企负责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还联合省、市农科院专家合作选育优种,最后打通电商平台。

“以前,我们的萝卜没有品牌,成本下不来,价格上不去。现在有了金名片,市场竞争力大大提升!”黄学快告诉记者,今年鹅鼻村计划打造百亩鹅鼻萝卜种植基地,预计产量可增至20万公斤。

地理标志,也带动一批能人纷纷回乡。在距离鹅鼻村18公里以外的寿山乡,另一个“后起之秀”——“晋安佛手瓜”也正跃跃欲试。只见种植基地里,青绿色的佛手瓜苗钻出塑料薄膜,有些藤蔓已经爬上一旁的竹支架,“按这长势,再过半个月就能全部上架了,7月底就能收获第一茬!”种植户林尊盛语气笃定。

“寿山乡海拔高,森林覆盖率达89%,夏无长酷暑,冬短无严寒,这里的佛手瓜鲜嫩脆爽、美味多汁。”林尊盛如是介绍。去年4月,“晋安佛手瓜”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寿山乡政府的引导下,在外从事市政工程的林尊盛从中看到机会,选择回乡创业试点种植。

“有了这个地理标志,我们十分珍惜。‘晋安佛手瓜’能当水果吃,寓意也美好,但市场竞争太激烈,我们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晋安区寿山乡党委书记郑跃乾说,他计划与高端餐饮店建立销售合作渠道,同时叠加地理标志寿山石等,集中打造“爱在寿山”品牌集群。

2022年一年间,福州就新增“闽清青白瓷”“闽清陶瓷(瓷器)”“福清东张蜜柚”“晋安佛手瓜”“鹅鼻萝卜”5件地理标志。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知识产权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永泰山茶油”等最新一批地理标志商标正在申报培育。

地理标志对于乡村振兴的意义不只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可以激发乡村发展更深层的活力,从“鹅鼻萝卜”“晋安佛手瓜”等案例身上可以看到,地理标志的“变现”之路正越走越宽阔。

福州“地标”农产品如何闯出一片天

帝封江茉莉花种植基地。记者 池远 摄

“老将”的辉煌与低谷

“地理标志”既是一种特产的标识,还是一种代表地方形象的品牌——不仅是产品品牌,更是城市对外宣传的名片。在福州,不少地标“老将”让有福之州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最负盛名的便是“福州茉莉花茶”。

“在法国巴黎米其林三星餐厅的菜单中,一杯茉莉花茶售价28欧元,我们还成功进驻巴黎的奢侈品专卖店。”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天龙相当自豪。

如今,春伦在法国的年销售额已达5000万元左右,他们还计划以法国为中心,向欧洲其他国家辐射发展。这项计划离不开一张含金量十足的“国家通行证”——2022年3月,“福州茉莉花茶”地理标志被列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第一批中国清单产品。

“出圈”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老将”在江湖上也曾遇到低谷。“一些茶厂用成本较低的玉兰花冒充‘福州茉莉花’,还有其他地方打着‘福州茉莉花茶’的名号销售,导致价格跌至十几元到三十元一斤。”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明晰规则、保护品质,才能让品牌效益源源不断。2008年,福州市有关部门联合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开始制定福州茉莉花茶地方标准。2009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福州茉莉花茶”实施地理标志保护,“福州茉莉花茶”有了“身份证”,与广西、浙江、江苏等地以及东南亚等国的茉莉花茶区分开来。

与此同时,福州还在不断拓宽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应用边界,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新种茉莉花的补贴逐渐增加,从2008年的一亩300元增加到现在的2500元;推出具有福州特色的知识产权数字人“茉莉仙子”;从立法保护、规划支持,到基地建设、生产加工,再到品牌宣传,系列的配套支持接踵而至……如今,“福州茉莉花茶”产值一路增长到近40亿元。

山里有茶,海里有鱼。开渔季之后,马鲛鱼、鳗鱼等更多生猛渔获上岸,被加工成鲜美的“福州鱼丸”。在福州南后街,品尝鱼丸的外地游客络绎不绝;而在美国唐人街,不少国际友人与侨胞也纷纷来到福州鱼丸展示馆参观打卡。

作为福州地理标志中“海”的代表,“福州鱼丸”何以走红全球?“‘福州鱼丸’要发展,前后端都得抓牢,后端的关键一环——品牌打造是重中之重。”市鱼丸协会有关负责人说,这也是诸多地理标志成功“出圈”的关键秘诀。

出台福州鱼丸团体标准、举办首届福州鱼丸文化节、推出特级福州鱼丸、产品亮相1300多家肯德基店、福州鱼丸品牌店开进高速服务区……打造福州鱼丸品牌,福州没少下功夫,现在,福州鱼丸约占全国50%的市场份额。

“泰斗”的落寞与挣扎

在福州,喝过茉莉花茶、吃过福州鱼丸的,大多也都吃过“永泰李干”。早在2007年,“永泰李干”便成为福州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如今,与福州茉莉花同为“泰斗级”地标的“永泰李干”却似乎热度不再,地理标志这块牌子也一度被束之高阁。

走进永泰县顺达食品公司的加工车间,一排排半人高的白色圆柱形容器里装满了青梅。相对于受众更广的青梅类蜜饯产品,“永泰李干”占企业销售额的比例并不高。

公司相关负责人林晶有些感慨:“最鼎盛的时候,做李干的永泰企业就有20多家,现在只剩下4家了。”李干的原材料——“永泰芙蓉李”也是福州“老牌”的地理标志。“李干的质量取决于原材料的质量,前几年芙蓉李价格跌得厉害,能高标准种植的就更少了。”

决定口碑、回购率的关键是风味和品质。“早期加工企业的环保问题,加上受到蜜饯类产品竞争激烈、传统口感不适应消费者需求等因素冲击,‘永泰李干’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弱,生产企业越来越少,这些都导致了永泰李干的没落。”业内人士分析。

处于“沉睡”或“半沉睡”状态的地理标志类产品并非只有“永泰李干”。近日,记者走访几家销售数百种福建特色食品的连锁店,发现福州特色产品使用地理标志的较少,“福州橄榄”“闽清粉干”“福州福橘”等均不见相关标识,搜索各大网购平台时,福州地理标志产品推荐也寥寥无几。

地理标志明明是块金招牌,生产者为何不愿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理标志以小微企业、家庭作坊为主,缺少大型企业引领带动,较上世纪80年代,产业规模已大幅萎缩,因市场效益不理想,生产者普遍缺乏使用地理标志的内驱力。

“如果产品价格和品质都没有提升的话,申标就沦为了一种形式,意义不大。”林晶坦言,不少企业宁愿用自己的企业品牌,也不愿申请使用地理标志。

福建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也向记者证实,因为种种原因,目前不少地理标志产品发展得并不如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开发。

尽管风姿不再,面对困境,各方仍在挣扎努力。“今年,我们对永泰食品加工企业进行了宣导,发动4家企业开展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使用工作,希望透过他们的产品,让消费者尝到正宗的‘永泰李干’。”永泰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永泰县此前还出台了《永泰县振兴李梅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召开首届李梅文化节,扩大品牌影响力。

福州“地标”农产品如何闯出一片天

闽清茶口粉干。记者 林双伟 摄

擦亮“地标”,需多方合作

“后起之秀”如何把稳势头?“老将”如何更上一层楼?“沉睡者”又该如何唤醒?面对这些问题,部门、行业协会、学者、企业等都在思考。

“地理标志的含金量还没有充分被认识、挖掘和开发。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协会、企业、农民的通力合作。”福建理工大学知识产权教研室主任罗贵斌认为,尤其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发挥主导作用,在规划引导、生产销售、品牌宣传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

近日,福建银保监局联合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省文旅厅出台《关于金融赋能地理标志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通知》,出台多项举措推动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久前,福州市推动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闽侯分行和闽侯县橄榄行业协会双方就“闽侯橄榄”地理标志商标达成金融合作框架签约,为闽侯橄榄行业协会提供10亿元授信额度。

更令人期待的是,福州市还在积极推动高校专利“产品”进“产业”。傅天龙透露,福建农林大学和福建春伦集团有限公司正合作开展专利转化,旨在助力地理标志产业升级。

福州市商标协会相关人士建议,首先要做好地理标志产品的宣传:“品牌宣传可以结合地标主题,采取地标宴、地标盲盒、地标旅游线路等创新方式,让消费者在边逛边吃,边学边玩中认识地标、爱上地标。”

“品质永远是第一位的,建议相关部门和协会能够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农户的品质管理意识。”永泰县森辉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郑立森认为,“作为企业方,也要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赋能‘双轮驱动’,争取做最正宗的地理标志。”

从长远看,发展地理标志,不是打造一批“爆品”即可。要考虑让产业链延伸、融合,衍生发展更多产业。近日,闽清县茶口粉干产业园征地计划正在加速进行,每当提起这个产业园,闽清粉干协会会长黄辉枝就神采飞扬:“里面计划建设厂房、仓储、物流等区域,还有非遗文化传习馆、美食体验……散户都能入驻,茶口要打造完整的粉干产业链!”

茶口粉干产业园正是福州各地谋求地理标志振兴的缩影。罗贵斌说,例如柳州有名特色小吃柳州螺蛳粉,近年来,当地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和发展产业,实现了从路边摊到地方特色经济大产业的转型。“就拿‘茶口粉干’来说,如果能集众人之力,同样可以形成像柳州螺蛳粉一样较大规模的产业链,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首当其冲就是旅游业。”

科普小知识:

什么是地理标志?

地理标志是商品贸易体系中的一种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特色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其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主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并以地域冠名的特有产品标志,像人们常见的阳澄湖大闸蟹、北京烤鸭、山西老陈醋、东北五常大米等,都属于地理标志。(记者 沐方婷 谢星星)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秋冬脚冷睡不着?阳虚体寒南街调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