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上鼓岭,就是“转厝”

美国友人在鼓岭合影留念。

东南网6月28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陈梦婕 文/图)日前,福州鼓岭迎来了多位美国友人。一下车,他们中的几位就用流利的福州话说道:“转厝了(意为回家)!”在福州方言中,厝不仅代表房屋,还蕴含着“家”的意思。而鼓岭,正是他们儿时或祖辈生活过的地方。

随着他们的归来,一幅泛黄的“鼓岭生活画卷”徐徐展开:从1885年到上世纪50年代初,许多在福州工作的外国友人曾在盛夏时节到鼓岭避暑,他们置地盖房,与本地人共同生活、和谐共处:大人们共用一口井,孩子们一起打闹玩耍;生日宴上,当地村民也是座上宾。对于他们来说,上鼓岭,就是“转厝”。这是一个关于和平、友谊和爱的故事,也是这些外国友人的后人不断跨山越海回来续写的温暖篇章。

“Kuliang”故事

鼓岭与外国友人的故事很长,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福州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大批西方商人、传教士、领事官员等来到福州工作生活。福州的夏天酷暑难耐,1885年夏,美国传教士吴思明前往连江看诊,途经鼓岭,发现这里气候凉爽,当年他就在鼓岭租了房,度过了一个舒适的夏天。次年,英国驻马尾领事馆馆医任尼,在鼓岭梁厝建起了第一栋洋房。这一消息在外侨中传开,来自英、俄、法等国的外侨陆续在这里置地建房,成了鼓岭乡民的“厝边(邻居)”。

抗战期间,鼓岭被日军占据,受到严重破坏,从此走向沉寂。1992年4月8日,《人民日报》刊出了一篇由一位中国留学生刘中汉写的题为《啊!鼓岭》的文章。文中主人公密尔顿·加德纳生前是美国加州大学物理学教授,儿时曾经在福州鼓岭度过10年快乐的时光。1911年,跟随全家回美国后,加德纳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回到儿时的中国故园,但终未能如愿,临终前,他仍不断念叨着“Kuliang”。加德纳夫人曾多次到中国寻访“Kuliang”未果,后来,刘中汉得知了这件事,帮助加德纳夫人弄清楚了“Kuliang”原来就是福州话的鼓岭。

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看到这篇文章后,立即指示有关部门与加德纳夫人取得联系,热情邀请她访问鼓岭。1992年8月,加德纳夫人终于来到了鼓岭,并和9位年届九旬的加德纳当时在鼓岭的小玩伴围坐叙旧,完成了加德纳一生的心愿。

这次,加德纳的侄孙李·加德纳专程来到了鼓岭,并捐赠了完整的家族年谱及历次到访鼓岭的相关图文资料。李·加德纳的祖父和父亲都在福州出生。1987年,李·加德纳和父母曾一起到福州探寻曾经生活的印记,并在白塔下装了一罐泥土作为纪念;2012年,他跟随美国塔科马友城访问团来福州,参访了鼓岭;2018年,又来榕参加了加德纳展览馆的开馆。

李·加德纳告诉记者,自己1987年第一次来中国,那时的福州马路上几乎只能听到自行车的铃声,现在的福州车辆川流不息,商场林立,十分繁华,上鼓岭的路也修得非常好,沿途还可以俯瞰福州城的风光。“几次中国之旅,我都感受到中国的巨大变化,很了不起。”李·加德纳说,1992年习近平赠送给加德纳夫人的一对脱胎漆花瓶,一直作为家族最珍贵的礼物代代相传。

送给鼓岭的礼物

6月26日,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隆重的“鼓岭之友”藏品捐赠仪式。加德纳、穆蔼仁、程吕底亚、柯志仁、蒲天寿等家族后人分别从美国带来了祖辈当年在鼓岭生活时传下的老物件和许多宝贵资料。

“祖辈生活过、留下痕迹的地方就是家,我们这次是送老物件回家。”穆言灵是穆蔼仁的儿媳,她这次带来了三大箱的藏品,并在现场展示了家族在鼓岭使用过的有着中国青花元素的蒂凡尼瓷碗。程高登捐赠的是其父在90岁高龄时编写的家族史,书中部分情节详细介绍了20世纪的鼓岭生活。来自蒲天寿家族的祖孙二人蒲光珠和凯茜,捐赠的是当年家族在鼓岭避暑时所租住房产的地契原件,还有一本其家族成员编纂的小说,里面也有对鼓岭生活的生动描述。柯志仁的孙女毕乐华捐赠了整套迷你版的石制中式家具摆件,这是毕乐华妈妈当年爱不释手的藏品,也常被儿时的毕乐华用来过家家。

在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门口,有一座女挑工雕塑,雕塑挑筐内有一个襁褓里的男婴。穆言灵说,她的丈夫穆彼得就是男婴的原型。穆言灵的公公穆蔼仁曾任美国飞虎队中尉,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中国,支援中国抗战,后来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儿子穆彼得出生在福州。每逢夏天,穆蔼仁全家都上鼓岭避暑,每次都由鼓岭轿夫抬上抬下。1948年,两个月大的穆彼得被“挑”上了鼓岭。当时轿夫工作的艰辛和敬业精神,穆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次,有位鼓岭村民患了重病,急需输血,而鼓岭只有穆蔼仁血型相符,穆蔼仁慷慨献血救了村民一命。村民十分感激,送了一只鼓岭大黑鸡给穆蔼仁。穆家一直珍藏的一张历史照片中,穆蔼仁手里拎的正是那只鸡。

穆蔼仁去世后,穆彼得夫妇遵从他的遗嘱,把他的部分骨灰带到福州,撒进了闽江。穆彼得的两个女儿则分别取名叫“爱中”和“爱华”。

2015年,为了方便外国友人寻找鼓岭,穆言灵创办了英文网站www.guling-kuliang.com。她还多次赴哈佛、耶鲁等大学图书馆等,为鼓岭找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林轶南是福州人,他和穆言灵一起找到了大部分鼓岭建筑的旧址,并带领学生团队自主研发了集历史信息、老照片等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信息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和人脸识别等技术,为鼓岭画出了社群关系网,让老建筑、老物件“开口说话”。

寻访中,穆言灵还结识了很多鼓岭“旧友”。“知道我在帮鼓岭寻找资料,他们都很支持,提供了很多家族照片和珍藏物件。”美国传教士福益华先生的后人告诉穆言灵,福益华的临终遗言是“我爱中国人民”。穆言灵把这记了下来,也把这份最深沉的爱带回了鼓岭。

最想念的人

82岁的毕乐华来自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家族,这次回到鼓岭,她专程去见了自己在中国的“双胞胎”姐妹李怡英。毕乐华的父母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曾在福州英华中学教书。1941年,毕乐华在福州出生,父母的好友李学恭老师的女儿也在同年出生,这年又恰逢英华中学建校60周年校庆,李学恭将女儿取名为英,毕乐华被取名为华。毕乐华向记者展示了三张照片,第一张是1942年两个家庭的合影,第二张是2014年她和李怡英在福州的合影,第三张就是这次回福州两朵姐妹花再度相逢的合影。

福建协和医院解放前最后一任外籍院长蒲天寿的女儿蒲光珠已是85岁高龄。这次她还带来了孙女凯茜,带她去看自己小时候玩过的“滑滑梯石”、家门口高高的柳杉,“补齐家族记忆遗留在中国的这张珍贵拼图”。

如今,在福建协和医院的网站上是这样介绍蒲天寿:他是著名的外科大夫,能手术治疗当时的绝症结核病和溃疡病。他依托协和学院,创建了妇幼诊所、麻风病医院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为当地人民的健康做了大量的工作。蒲光珠说,父亲在鼓岭的家中也开了一间小小的诊所。蒲光珠从小就是他的小助手,帮助照顾来家中看病的村民。

蒲光珠最怀念的人是小时候带过自己的阿嫲。“阿嫲是古田人,对我们姐妹非常好。那时我们摔跤,哭着去找的不是妈妈,而是阿嫲。”蒲光珠说,1984年回到古田还和阿嫲见过面,但后来渐渐失去了联系,希望在有生之年还能与阿嫲一家再见上一面。

外国友人们这些年陆续找到了祖辈在鼓岭生活的老屋旧址,离不开鼓岭“80后”村民郭庆的帮忙。他通过照片比对、实地勘探,确认了多处旧址。“当年,鼓岭人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了外国侨民,双方结下了深厚情谊。”郭庆说,在鼓岭百年邮局旁有一口水井,上面刻着“外国本地公众水井”,见证了当地村民和外国侨民共饮一口井的岁月,是双方相互尊重和谐共生的缩影。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随着中美交往的日益深入,如今,福建已与美国俄勒冈州、弗吉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州分别缔结了友好省州关系。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时,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午宴上曾深情讲述了加德纳等外国友人的鼓岭故事。他说:“我相信,像这样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中美两国人民中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交流,厚植中美互利合作最坚实的民意基础。”

上鼓岭,就是“转厝”

柯志仁的孙女毕乐华捐赠的是整套迷你版的石制中式家具摆件。

上鼓岭,就是“转厝”

蒲天寿的后人蒲光珠(左一)和凯茜(右一)在旧居遗址。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盖山镇举办垃圾分类志愿者进社区宣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