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不同区域缘何成效不同?

——探寻新阶段福州垃圾分类的“进阶之道”

在家门口,整洁的垃圾分类屋陆续“装”进了各个小区;走上街头,垃圾分类的宣传海报和标语随处可见……自2019年福州城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成效颇丰。相关数据显示,目前福州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准确率约85%,住建部考评排名位列全国大城市第一档,排在第五位。

在看到成效的同时,剩下的“15%”同样值得关注。作为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的关键一环,福州垃圾分类路在何方?近日,记者走访福州多个小区观察居民的垃圾分类实践情况,探寻新阶段福州垃圾分类的“进阶之道”。

现场走访:

垃圾分类管理员面临两种境遇

20日傍晚6时,在鼓楼区闽发西湖广场小区,居民们开始陆续下楼丢垃圾。“又带着孙子出来啦!”在小区的垃圾分类屋前,分类管理员黄茂义一边和熟人打着招呼,一边整理着纸箱等可回收物。

比起过去,黄茂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轻松了。“以前都要守在垃圾桶前,居民丢一个,就得分一次,时刻都要闻着味儿。”工作间隙,黄茂义和记者闲聊起来,“现在好了,大多数居民都能自己分类了。”

蹲点的近半个小时内,记者观察到,在来往的30名居民中,超80%的居民能自觉做到垃圾分类。现场,居民刘大姐在倒完厨余垃圾后,还不忘将垃圾袋单独放入一旁的其他垃圾桶内。

不只是闽发西湖广场小区。通过连日的走访,记者发现,傲梅苑小区、灰炉新苑小区、海关小区、博美诗邦小区等多个小区内,居民们都养成了较好的垃圾分类习惯,有效减轻了垃圾分类管理员的负担,让他们心有余力,能做更多事。

在仓山区傲梅苑小区,做了4年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吴财婢,见证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点滴变化——2019年5月,小区建起了垃圾分类屋;2020年5月,小区引入了智能垃圾分类箱……随着居民分类习惯的逐渐养成,吴财婢和妻子有更多精力,承担起了整个小区的保洁工作,“我们两人一个月的收入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涨到了5000多元。”

然而,在走访中,记者也看到了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另一种境遇——4年过去,他们的担子并不比垃圾分类最开始的时候轻松。

21日下午6时,在台江区上海新苑小区垃圾分类屋前,记者注意到,该点位的垃圾分类管理员老吴几乎从头到尾都在进行垃圾分拣工作。来往丢垃圾的十多名居民中,超过一半的人直接将垃圾袋丢在其他垃圾桶中。记者上前查看,发现其中不少垃圾并未在家中完成一次分拣。

和许多面对这种情况的垃圾分类管理员一样,老吴选择了沉默,只是埋头分拣。“说了没用,说多了,居民还会和你吵架,影响不好。”这是他们共同的回答。

“我们小区负责垃圾分类的管理员阿姨也很辛苦,好几次我都看到她儿子下班以后来帮她分拣。”家住鼓楼区华林御景小区的市民华女士说,“他们都是被环卫企业雇来的,也不好强制要求业主分类。”

记者也发现,城区还存在少数“真空”地带,连二次分类环节都没守住。根据居民反馈的线索,7月19日晚7时,记者来到鼓楼区金达花园小区,发现垃圾分类屋前并没有垃圾分类管理员的身影。记者在原地观察了半小时后,才看到管理员骑着电动车拖着4只垃圾桶前来。

该管理员告诉记者,因为人手不足,他一个人要负责分属不同小区的4个垃圾分类屋。“每个点位一个月工资就600元,没办法每天6小时都守在一个点位上,更何况还要赚更多钱养活一家人。”

原因探究:

“督导员”为何成了“分拣员”?

4年过去,为何部分小区居民没能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垃圾分类的“真空”地带又是如何形成的?记者走访了相关社区、部门与环卫企业,了解症结所在。

“我以前也分的,后来发现其他人不分,我也慢慢开始不分,久而久之,感觉不分也没什么影响。”家住仓山区金建小区的居民林女士坦言,“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是她没有坚持垃圾分类的重要原因。

居民在垃圾分类第一环中一念之差地“偷懒”,带来了更繁重的二次分拣工作。

长期以来,福州市通过“桶边督导”的形式来规范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实践,引导小区居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通过垃圾分类管理员“查漏补缺”,督促提醒未分类的居民。

“我们当初设置垃圾分类管理员,是为帮助市民养成分类习惯,现在却成了部分市民转移垃圾分类责任的对象,逐渐沦为‘垃圾分拣员’。”在鼓楼区环卫中心副主任钟增良看来,这背离了管理员设立的初衷,“垃圾分类推行了4年,管理员不可能永远代替居民完成分类工作。”

为什么这些管理员无法发挥督导作用?福建省康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黄光明告诉记者,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工资水平整体不高,能招到的多是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的保洁人员,当他们实际进入小区开展工作时,很多时候能做的就只有分拣工作。

记者也联系到金达花园小区所在的西凤社区工作人员,了解到该小区连同附近几个小区都属于无物业小区,每个小区居民不多,可提供的工资不高,常常招不到垃圾分类管理员。该工作人员表示,在发现片区存在垃圾未分类的情况下,社区会通报环卫企业,最后都要追责到垃圾分类管理员,“但他们的工资算起来也就一个月2000多元,再扣下去,谁都于心不忍。”

站在垃圾桶旁的垃圾分类管理员职责变了味,其他监管力量又如何?

“居民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反复巩固,稍有松懈就容易‘回潮’。”鼓楼区城管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鼓楼区环卫部门已经在努力增补执法力量,但面对全区1000多个小区,监管力量依旧有待补充。

4年来,市城管委也想了不少监督办法。“十佳十差小区评比”,每周“飞行检查”,“千名城管志愿者进小区”开展志愿服务督导,联合市效能办、市文明办对各区开展督查……今年以来,五城区共处罚违反条例行为9300余起,处罚146.64万元,部分不规范的垃圾分类行为得到了纠正。

“但是垃圾分类监管只靠部门来监管并不能长久。”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副会长黄厚新认为,现在福州部分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松懈,背后原因固然有监管力量的缺失,但归根结底还是居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并未真正培养起来。

路径摸索:

“上下同欲”方能“一呼百应”

培养市民的垃圾分类习惯并非一日之功。纵观世界各地,日本用了30年,德国用了40年,瑞典更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4年过去,福州的垃圾分类工作仍在持续探索阶段。

眼下,福州正在逐步推广垃圾分类社区物业自治新模式。有物业的小区,由物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无物业小区,由社区负责,带动更多基层力量参与垃圾分类推进工作。历经4年的探索尝试与经验积累,在不少人眼中,这可能是福州垃圾分类工作再向前迈进的一个突破口。

“以前,垃圾分类管理员都是环卫企业统一派来的,我们和他们的沟通有限。现在垃圾分类由物业自治以后,保洁人员与垃圾分类管理员的联动更顺畅了,也更方便我们统一管理。”鼓楼区金帝物业相关负责人李财辉告诉记者。然而他也担忧,少数实力较弱的中小型物业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为接稳这一棒,福州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奖惩方案。例如,对落实物业和社区主体责任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街镇、社区、企业等予以表扬和奖励。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福州市依据法律法规及政府要求,重新作出规定,进一步明确了市城管委、市房管局、各区委区政府、各街(镇)、社区(村)、物业服务企业在垃圾分类管理方面的主体责任。

如果说物业自治让处于垃圾分类“最后一公里”的小区有了更多可探索、可尝试的路径,那么如傲梅苑小区、灰炉新苑小区等居民分类率高、误时投放率低、群众参与度高的垃圾分类标杆小区,则提供了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垃圾分类“福州样本”。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对于这些小区来说,群众“一呼百应”的支持,离不开基层治理的“细胞”——社区。

“在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中,社区一定要有一颗‘决心’。”傲梅苑小区所在的金洲社区党委副书记于美玲表示,这是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前提之一。

于美玲介绍,在傲梅苑小区,业委会对垃圾分类的监管十分严格,第一次不分类的居民会被点名曝光,屡教不改的,则会通过调查,将垃圾“退回”对应的居民家门口。

如此坚决有效的监管力量来自何方?“这些力量并非从天而降,需要社区去主动挖掘、动员、培养。”于美玲告诉记者,社区要善于一步步把热心居民力量挖掘出来,比如一些退休老党员、高校工作人员等,可以率先发动他们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这一观点在东大社区的实践中也得到了印证。“在城管部门的支持下,我们动员党支部书记以及单位退休、有影响力的老同志,加入到垃圾分类督导志愿者队伍中,他们在垃圾房选址、宣教屋建设、误投整治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东大社区党委书记郑丽玲说。

今年以来,由市城管委组织的一场场覆盖全市范围的垃圾分类宣传周活动持续开展,相较往年,今年的垃圾分类达人评选环节尤为热闹——社区书记、热心居民、环保讲师,还有机关工作人员、学生代表等纷纷参与评选。

“我们还联合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推动街道、社区、公共机构等挖掘出更多垃圾分类热心人士,发挥居民自治的力量,这样才能唤醒更多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在“垃圾分类·家家时尚”巾帼志愿服务专项行动中,市“广场舞大妈”垃圾分类志愿服务队等16支队伍成为垃圾分类巾帼志愿服务骨干队伍。

“垃圾分类工作的参与力量不能仅靠垃圾分类活动来凝聚。”在于美玲看来,小小的垃圾分类工作,关系到整个家园环境的建设,近邻党建、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等,都是一个整体。“只有整个家园环境越来越好,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其中,让大家劲往一处使。”

在市直机关象园公寓小区,就有一支平均年龄60岁以上的夕阳红喇叭宣传队,联动福州市老年大学,结合拗九节等假日开展包括垃圾分类在内的各类社区活动。在她们的带动下,小区垃圾分类宣传做得风生水起,69岁的退休老党员余忠玲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看到小区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打心眼里感到自豪。”余忠玲说。

“垃圾分类与社区工作的联动效应十分明显,社区工作做得好,垃圾分类成效不会差;垃圾分类做得好,社区工作一般也会好。”黄厚新说,一直以来,垃圾分类都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倾向,部门发力,层层落实。“在福州多地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一些‘自下而上’的探索,先社区引导,后居民自治,最后部门推广。这样的方式或许成效没那么立竿见影,但最终的效果可能最持久。”(记者 沐方婷 吴桦真)

左海评说

让新时尚内化成好习惯

阿奇

福州市城区垃圾分类工作全面推行至今已有4年,要评价工作成效,除了各种科学指标,垃圾分类管理员的境遇也是一个观察切口——有的人更轻松了,有的人却忙碌依旧,这背后反映的其实是居民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情况。

上下同欲者胜。须知推动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系统性工程,贵在坚持、重在养成,久久为功。其开展不仅需要政府部门、街道、社区持续地宣传引导,逐步普及分类方法,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参与、习惯养成。当垃圾分类工作迈入进阶阶段,不断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自觉性,让“新时尚”内化成为持久的“好习惯”,依旧是一个重要课题。

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度,前期定下的规矩要继续坚持不放松。在垃圾分类前端,为避免群众“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立好规矩之后,执行力度不能打折扣。在垃圾分类后端处理上,则要按照规定,避免“前端分类、后端混运”现象的发生,确保公共治理的公信力。

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度,也需要继续打开思路,更开放包容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如上文所述,社区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到社区整体的建设中,以“美好家园”的共建共享来唤起更多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当每个人都能将垃圾分类作为一件分内的“家事”,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此外,培育和吸引多种形式的社会组织、企业等力量参与到垃圾分类宣传教育、监督管理、运营服务等工作中,也同样重要。

垃圾分类,不是小事,不是易事。但我们相信,只要人人参与、协同发力,就一定能够人人受益、多方共赢,共建我们共同的美好家园。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