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市区前往闽清下祝,若是从大湖出口下高速,还需就着起伏的山势穿越大湖、廷坪两个乡。历经80多公里的路程,当记者终于抵达下祝时,想象中因地处偏远而人烟稀少的画面并未出现,眼前竟是熙攘的主街、攒动的人头,热闹程度堪比一些平原街镇。

“街上这么多人,‘老客’就有不少!”下祝乡宣传委员黄文雄口中的“老客”,是当地人对每年来避暑的福州人的称呼。黄文雄说,全乡常住人口不过5500人,而此时在这里避暑的“老客”保守估计就有2000多人。偏远的下祝何以获得“老客”青睐?“老客”如何影响山村发展?记者走街串巷,进行了一番探访。

“老客”寻清凉

每年3月上山,10月回城,“老客”陈松青在下祝生活已有10年。“我喜欢往山上跑,朋友介绍我来玩,一玩就玩到了现在。”他坦言,钟情下祝,是因为这里的生活使人放松,“作息发生了很大变化,每天傍晚5点吃饭,10点就睡觉,你说,这在城市里怎么可能做到!”

早睡早起,陈松青一般会在清晨出门登山,感受清新的空气沁入鼻腔,步行10公里也不在话下。一路上,他会遇到许多和他一样的“老客”,彼此用地道的“福州话”打着招呼。回到家后,他一人坐在客厅,用刚刚打的山水泉泡茶,享受清风穿堂带来的惬意。指着墙上的温度计,他向记者说,“你看,这个时候福州的气温都要到40℃,而这里室内最高也才29℃”。

下祝乡“老客”聚集,是口耳相传的结果。陈黎明就是陈松青召唤上来的,在这里一住就是9年。“退休后就过来了,起初就我一个人,现在把老婆也带来了。村里的人淳朴、热情、诚信,非常好相处。”陈松青也马上接茬,“跟老乡很熟了,很多菜园我都可以直接进去摘菜。”

乡觅商机

离开陈松青家,记者回到那条喧闹的主街。福州口音和下祝口音在耳畔交织,KTV、烧烤宵夜、宾馆等许多意想不到的招牌接连出现,据说常常供不应求。此刻,记者对下祝独特的魅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老客”为山里添了人气、带来活力,还带旺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我听说,北部的几个村一天就要消耗10头猪、1头牛。”黄文雄说。不仅如此,“老客”还把山里的有机蔬菜、畜禽肉蛋当做伴手礼,每次下山,都要给城里的孩子捎去许多。“隔几天我就寄一点肉回去,孙女爱吃,很多亲戚朋友也托我弄青菜,我们每次回城里,车子都装得满满当当的。”陈松青说。

山里的好货不愁卖,水蜜桃种植户祝水云有切身体会。“这段时间,我的手机一直在响,不断有顾客订货,我都来不及摘了。”凌晨三四点,祝水云已经在启鸿合作社种植园里忙活起来。朦胧的雾气裹挟着蜜桃的清香弥漫开来,他小心翼翼地采摘一个个水灵饱满的果实。采摘好了,就送到位于主街上的自家店铺,妻子聂惠玉已经叫来亲友帮忙打包。“一天要包装150到180箱,许多客人来到下祝点名要买我们家的桃子。”

“城里人还把许多文明习惯带到乡村,带动村民维护好房前屋后的环境,美化庭院,下一步我们也要集思广益,邀请他们对乡里的发展提建议,或许有不同的视角。”黄文雄说。

乡村谋振兴

“老客”垂青,如何进一步增强乡村吸引力?对于未来的发展,下祝有了清晰方向——立足“旅游休闲避暑胜地、绿色农副产品基地”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敖江源头生态优势和高山休闲避暑区位优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激发农业产业发展新活力,打造“清新下祝”。

增强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下祝乡加强新品种的培育和新业态的融合,发展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培育水蜜桃、绿衣枳实等特色产业,以构建“653N”特色农业体系为抓手,开展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提升行动。同时,立足高山资源禀赋优势,大力扶持麒麟山茶业、同一农牧、东方神韵、耀辉食品、合农农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促进茶叶、鸡蛋、食用菌、果蔬等产业提档升级。

提高农文旅产业发展水平——下祝依托春日品茶、夏日摘桃、秋日登山、冬日赏雪的禀赋,通过举办“下祝开茶节”“水蜜桃采摘节”等特色节庆活动,与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洋头村、省级传统村落洋边村、省级旅游村翁山头村和后岭、罗山等乡村振兴村相融合,利用高海拔区位和气候优势,发挥留云心谷项目作为第六批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优势,开发出了夏日避暑休闲、生态观光、果蔬采摘和登山赏花等旅游休闲项目,展示了下祝生态旅游的新形象。

“今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康养’和‘北旅’两个定位,发挥农业优势、生态优势,加大招商力度,发展集田园观光、乡村休闲、民宿体验、避暑为一体的‘冷凉经济’,奋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下祝乡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蒋雅琛)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