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近日,长乐文史爱好者在城北六平山发现“中黄庭”石刻,或可佐证这里曾经盛行道教。多年来,这些文史爱好者发现长乐各地不在史料中的摩崖石刻上百幅,他们计划适时再版《长乐金石志》。

台风后现重要石刻

六平山层峦叠翠、怪石嶙峋,自宋以来,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诸多珍贵的摩崖石刻。

程冰官、刘文平、高展澍等都是文史爱好者。11日,程冰官告诉记者他们在城北六平山发现“中黄庭”石刻的经过。

《长乐六平山志》《长乐金石志》中有“上黄庭”摩崖石刻记载,位置已确定。根据夏允彝《小有天记》和陈洵仁《东溪精舍记》,可以确定还有“小黄庭”,并且刻字年份至少在明代前。据推测,“小黄庭”石刻应位于“上黄庭”石刻下的龙潭边,但程冰官等人几经搜索都未寻见。

上个月,受强台风“海葵”影响,六平山上有多处植被和岩体受山洪冲刷。台风过后,程冰官和刘文平又上山搜寻。

他们朝着“上黄庭”石刻方向搜索,经过一处私人果园时,在一个柴堆碎砖遮掩处发现背后岩体疑似有刻字。二人急忙挪开杂物,赫然发现三个篆体大字“中黄庭”。这三个字未在任何史料中有过记载,填补了《长乐六平山志》《长乐金石志》的遗漏。

“黄庭”出自道教经典《黄庭经》。东汉《老子铭》记载:“出入丹庐,上下黄庭”。可见当时丹庐、黄庭、道教、老子早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六平山半山处的朝阳洞前,即有一石下凹如灶,上刻“丹灶”二字,相传为董奉炼丹处。这些摩崖石刻遗迹,为六平山增添了道教色彩。

朱熹曾在此留下墨宝

六平山东溪之畔风景优美,吸引历朝历代不少学子在此筑室读书,有史可查最早的是南宋丞相陈合。陈合是宋淳祐四年(1244年)进士,长乐人,回乡后开辟六平山“小有洞天”,其后建亭于此,名为“天地四方宇”。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知县王遵道倡办社学,改六平书室为“东溪精舍”,重金礼聘江田中书舍人陈洵仁讲学。此后,10名学生中有9人先后登科高中,其中有两个状元(马铎、李骐)一个榜眼(陈全)。

如今在“东溪精舍”附近,最有名的摩崖石刻是理学大家朱熹的“石萝烟月”,笔锋铁划银钩,极具个性。

《长乐六平山志》收录六平山摩崖石刻60多幅,内容为游记、诗文、题字,篆、隶、楷、行、草各种字体异彩纷呈,既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重要的历史价值。

拟再版《长乐金石志》

这些年来,程冰官、刘文平、高展澍等文史爱好者在六平山发现10多处不为人知的摩崖石刻,填补了《长乐六平山志》的史料空白。加上长乐其他地方,他们新发现的摩崖石刻有上百幅。

“我们都是志愿者,搜寻的都是不在文保单位名单里的石刻。”高展澍告诉记者,他们主要根据长乐各种志书记载的石刻大致位置到实地逐一寻找。有时集体行动,有时分头行动,寻找和描红的过程有难有易。

3人中,刘文平是长乐收藏协会鉴赏委员会主任。从事古玩行业20多年来,小到晋代陶罐、大到古代名臣的墓志铭,经他手抢救下来的文物不胜枚举,他将这些文物都捐赠给长乐博物馆。

高展澍是高校教师,从小钟情于地方文史,从2012年开始坚持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长乐各地搜寻石刻并描红。

程冰官是这个团队中最年轻的。工作之余,他喜欢背着背包到处骑行,背包里放着相机和描红的工具,发现石刻就随时描红并拍照存档。

程冰官介绍,这个过程其实很像真实版的寻宝游戏,发现的惊喜与成就感总会让他们上瘾,给他们继续前进的无穷动力。

除了发现并描红埋没的石刻,他们在等待时机成熟时再版《长乐六平山志》《长乐金石志》等志书,使有关长乐石刻的史料记载更加完善。(记者 徐文宇/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