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自然选择了福州

从地图上看,这座城以近乎展怀的姿态拥抱着大海。浩浩汤汤的闽江穿城而过,奔流入海,一路裹挟的泥沙在此交汇、流连,历经千年万年,流淌出连片的湿地、遍布的史迹。

一次偶然,沿途迁徙的候鸟发现了这处宝地,当即呼朋引伴。至此,福州成了全球候鸟迁徙九大路线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线上的中转地和补给站,得到数以万计候鸟的青睐。

我们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福州也选择了大自然。

直面本世纪初的“失地”之困,福州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不忘自然生态的修复。二十多年来,入海口变为湿地公园,海湾纳入保护区,一众“失地”重回湿地,候鸟翩跹、红树成林的生态美景重现,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有福之州 湿地家底丰厚

21.29万公顷,这是福州湿地的总面积。

尽管家底丰厚,但“湿地”一词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飘忽于人们视线之外。相较于广袤森林、蔚蓝海洋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很少能有人说清楚到底什么是湿地。

究竟什么是湿地?

1975年生效的《湿地公约》给出过标准答案: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这意味着什么?“福州存在着数量众多、类型各异的湿地,河流、水库等都归属于湿地范畴。”福州市林业局自然保护地规划发展中心主任王英姿告诉记者,即使在福州生活大半辈子,许多人也未必知道,湿地就在家门口。

千年榕城,自古因水而兴。《山海经》载:“闽在海中”。汉代闽越王无诸临水依冶山而建“冶城”,成为城市发展的原点。连接山海的闽江自西北部入城,流经南台岛时一分为二,经年累月中,冲刷出“两江四岸”的城市骨架。

城区内,139条内河纵横交错,大小湖泊点缀其间,河网平均密度超过3公里/平方公里,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实属少见。如今,时见白鹭掠过水面,野鸭荷间觅食,候鸟翩跹起舞,四面拥翠的福州,每一处水面上都涌动着勃勃生机。

福州的湿地还远不止这些。红树林地、盐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沿海滩涂、沟渠和浅海水域……涵盖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四大类,拥有1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省级重要湿地、3处省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

毫无疑问,福州是一座“从水中成长起来的城市”,众多的海、河、湖,成为孕育湿地的上佳自然地理条件。

“从数据上看,福州湿地率达16.60%,保护率达61.50%,两者均居全省首位。”在福州市政协应用型智库成员、福建省林业调查规划院(福建省野生动植物与湿地资源监测中心)原高级工程师余希看来,福州是当之无愧的“湿地之城”。

“湿地之城” 答好成长三问

与众多城市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一样,福州也在前进中反复叩问,生态和发展如何双赢?城市与湿地如何协同发展?能否走出未来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径?记者行走于广袤湿地,三问福州,探寻答案。

01生存困境,能不能解?

先看一块地——

闽江河口湿地,地处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

上月底,号称“闽江三宝”的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同日现身闽江河口,被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展示分析平台成功记录,也被多名鸟类摄影爱好者拍到,“观鸟十多年,难得蹲到‘三宝’齐聚!”

但在本世纪初,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填海造地侵蚀滩涂,新开挖的鱼塘侵占面积高达数百亩,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疯狂蔓延,湿地功能急剧退化,能监测到的候鸟越来越少。

湿地的衰败,引起全省上下高度关注。2002年4月,看到专家呼吁抢救性保护闽江河口湿地资源的材料,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明确表示“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自此,一场长达二十年的“持久战”打响了。

“针对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小而精的特点,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的思路是核心区、实验区、缓冲区三区合一,全面保护。”福建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介绍,湿地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划圈守护;清退互花米草、养殖池,归还栖息地;实施改造水闸、打通土堰等工程,营造生态鸟岛等。

进退之间,闽江河口湿地生态环境发生转折性变化。

二十年后,以生物多样性作为突出价值,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申报的“福建闽江河口湿地:海、陆生物地理区划过渡带”,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2023年,闽江河口湿地正式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再看一条河——

曾经的流花溪,名不副实,是一条4.3公里长的“垃圾河”。

它的遭遇,在福州城区众多的内河中很有代表性。由于周边肆意排污、水体交换差,导致淤泥难清、垃圾成堆,流花溪不可避免地患上了“城市病”,成为城内43条“臭名昭著”的黑臭水体之一。

近年来,福州全面整治内河。此番治水,福州不拘于“老做法”,而是选择打破“九龙治水”格局,整合建设、水利、城管等涉水职能部门,在全省率先组建了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走出了一条治水新路子。

整治要花大钱,这笔账怎么算?福州首用PPP模式。“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政府当裁判员,评判治理效果,确认‘收货’后再付费。”市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福州将城区内河按流域划分为7个水系PPP项目包,共生成5000多个治理项目,对主干支流全流域治理。

如今,流花溪畔,水清岸绿,“十里花廊”景观应接不暇,可以瞻仰“香积烟雨”等名榕古寺交相辉映的盛景。许多干部感叹:“完成了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

好生态才能带来好发展。这两个故事,堪称福州湿地保护与发展的生动案例。

02保护能级,够不够强?

省会城市寸土寸金,如何严守湿地生态红线?

2014年,福州在全省率先编制《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首次明确福州湿地的总体布局、保护目标和保护重点。2017年,一条刚性管理办法诞生,福州在全省率先颁布实施《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并成立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中心,明确生态红线。迄今,福州市已出台15部湿地保护相关管理办法。

“规划先行、立法保护”仅是其中一步,福州正同步创新湿地保护机制,拿出真金白银,累计投入资金近200亿元,不断完善湿地保护体系。

王英姿告诉记者,位于城郊的湿地一旦划圈保护,效果往往立竿见影,但城区内因人员活动密集,进展缓慢,这也是城市湿地保护过程中普遍遇到的瓶颈。

事实上,梳理湿地保护与修复的目标,除了抓住主要矛盾、保护九大重要湿地外,还有一项也很重要——善用“系统思维”,对此,福州通过“全域治水”,正在实现新突破。

实施“党政双河长制”、城区内河“政企双河长”制;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补偿金向上游致力生态保护、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倾斜;提升“两江四岸”品质,精心打造“闽江之心”……一个个统筹治理的创新举措为福州留下了治水兴水的宝贵财富,“全域治水”的思路框架在一次次的实践摸索中逐渐清晰。

那么,湿地保护如何更进一步?

福州选择用算力解放人力。随着高科技深度运用于湿地保护区,立体化智慧监测防控体系加快构建,逐步形成城区内河一网多片、闽江流域一线多点、龙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线二库的数字孪生总体布局,为湿地管护添助力。

一组数据显示,3年来,福州新增湿地面积为26.45公顷。换个通俗易通的说法,通过粗略计算,新增湿地一年释放的氧气可让40万人呼吸一日。“福州之肺”不仅越发健康,还更显活力。

03城与湿地,能否相融?

湿地对于福州的意义,绝不止于一座公园、一条河流、一处湖泊,更是一座省会城市发展规划中的超大型生态系统。

放眼全市,从西到东的轴线上,集齐了从青山、绿水到汪洋大海的多种生态要素,全景展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生态系统,形成了福州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

在王英姿看来,在城市化大背景下,湿地一方面要满足城市化建设需要,另一方面又需要合理保护,为城市提供持续充足的生态服务。“这个过程,我们要重新建构城市建设中保存湿地的意义。”

连续当了多年湿地治理排头兵,福州的成绩可圈可点。对于新意义的探索,许多干部表示:“不能坐等,必须首先让群众切身享受湿地给城市带来的好处和实惠。”

于是,便有了沿河建设的500多公里滨河绿道和1400多个串珠小公园,形成“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城市绿色生态空间。

市民郑兴义有个习惯,吃过早饭,总爱背上相机出门。步行不到3分钟,就到了城中心的白马河公园。沿河两岸,榕树蓊绿、白鹭掠影,水中波光粼粼。他沿木栈道散步,不时拍两张,定格美景。每每看完风景,老先生兴致很高,“背山面湖、沿河享绿,都在家门口,这都是福啊!”

假期一到,湿地生态教育系列活动更是如火如荼。一拨又一拨的青少年走进全市各大重要湿地,参观博物馆、探秘湿地公园、观察鸟类,近距离接触、认识湿地之美。

福州依托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湿地博物馆等宣教基地,积极组织科研院校、观鸟协会、志愿者等机构团体,围绕“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升民众保护湿地意识。

眼下,湿地的价值将乘数释放,为福州发展增添绿色动力。福州正积极推进国际湿地城市的创建工作,争取着这份在国际的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的一项荣誉,为湿地城市建设贡献“福州样板”。

我们期待着,下一个二十年,福州能写出新的“湿地故事”。

福州特色湿地名片

闽江河口湿地

闽江河口湿地位于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作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南沿海最优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闽江河口湿地自然生态资源丰富,有河口水域、潮间带沙滩、红树林沼泽等7种湿地类型,该保护区是全球迁徙水鸟的一个重要越冬地和繁殖区,被誉为鸟的天堂。2023年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

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保护区于1985年批准成立,2011年农业部批准漳港西施舌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升级为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长乐漳港海蚌是我国海产品中的珍品,又名“西施舌”,在全世界独一无二,只有在长乐漳港一带才能产出品质最优的海蚌。2005年至2022年,保护区内共放流人工培育海蚌幼贝近千万粒,促进了海蚌资源的恢复。

福清湾

福清湾湿地面积128.87平方公里,其中重要湿地类型为浅海水域、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河口水域、红树林和水产养殖场湿地。福清湾湿地具有自然观光、旅游、娱乐等方面功能,以及教育和科研价值。该湿地曾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国际濒危物种的中华秋沙鸭,世界濒危鸟类、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以及其他大量珍稀鸟类。

兴化湾

每逢秋冬,福清兴化湾便会化作一片火红的世界——湿地南方碱蓬肆意生长,造就了目前已知福建面积最大的天然“红海滩”,呈现别样的湿地之美。这里是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重点保护、濒危或易危物种集中分布区,每年在此越冬的水鸟可以达到1万只~ 1.8万只,约占福建沿海越冬水鸟总数量的1/8。

东张水库

东张水库于1958年12月建成蓄水,位于福清龙江中下游石竹山下,是一座以农业灌溉、城镇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集合防洪、发电、旅游、养殖等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东张水库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承担了福清市13个镇街约70万人的生活用水、工业供水及30万亩农田的灌溉任务,并担负着龙江流域36%的防洪任务。

塔礁洲湿地

位于五虎山下的塔礁洲湿地是乌龙江中下游的一个岛屿,在闽侯县祥谦镇。岛上建有环岛路、湿地观景屋、观鸟平台、荷韵栈道及生态田园景观,每年都有大量越冬候鸟飞到这里栖息,白鹭、苍鹭、斑嘴鸭、绿翅鸭、小天鹅、普通鸬鹚等常年在此栖息,越冬水鸟达3000只。

连江山仔水库

山仔水库位于连江县小沧畲族乡,是筑坝而成的山谷型水库,库区总面积达3.5平方公里。山仔水库地处福建第六大河敖江的中下游,温暖湿润,地质构造独特,境内有林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内陆滩涂等地类,生态环境优良,是野鸭、鹭类等水禽的重要越冬地和栖息地。

罗源北山红树林

北山红树林海岸公园位于罗源湾南岸的罗源县松山镇北山村,拥有人工红树林约535亩,是福州首个以红树林为特色的主题公园。公园内红树林长势茂密,在生物多样性维持、美化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吸引大量水鸟在此栖息,也使得北山村的滩涂景观焕然一新,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点,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图片除署名外由记者 林双伟 摄)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深耕自然教育,播撒美的种子——罗源县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