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一个新产品研发不易,是否合格需要经过严密检测,处于科技前沿的芯片尤是。

“以往芯片光学检测设备95%以上依靠进口,我们研发的项目投产后,将逐步打破国外技术和产品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这是榕籍“海归”领军人才陈有章及其团队的底气。

这份底气,来自于闽都创新实验室——实验室配套的设施设备、集聚的人才资源、良好的科研攻关氛围和发展环境,让陈有章如鱼得水。

闽都创新实验室,是由福州市牵头,依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和福州大学建设的省创新实验室。两年来,在加强科创走廊建设中,福州依托闽都创新实验室等平台,让一批批科技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雁阵效应”初步显现,激发全市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高端人才怎么引?

——闽都创新实验室让人才大显身手

半个手掌大小的玻璃片上,密密麻麻针孔般大小的小洞是怎么打上去的?打孔时,如何做到让这么薄的玻璃片不碎?任策研发的高功率皮秒激光器实现了这一突破。

任策是闽都创新实验室皮秒激光器项目团队负责人,去年被福州市引进。此前,他曾在南京工作多年,长期从事激光器的研究开发。

“在玻璃上打孔容易崩裂,也容易在打孔过程中因温度升高而难以完成,我们研发的皮秒激光器就能做到!”任策介绍,目前其产品综合性能已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已与中国机械总院集团福建分公司、闽波光电、纳飞光电、上海航天八院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并广泛应用于锂电新能源、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激光雷达、新型显示和特种行业。

任策不仅自己来了,还带来一个团队,目前成员有10人,包括2名博士、4名硕士,同时带来一个产业,填补了福州、福建相关领域空白,补齐了相关产业链。

“福州有很好的光电产业基础,我的上游有高意科技、福晶科技等龙头企业,下游有福耀玻璃、京东方、宁德时代等头部企业。此外,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晶体材料为我们激光器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任策说。

不仅如此,市科技局和闽都创新实验室也诚意满满:落实人才引进政策、实行优惠政策“一事一议”、搭建平台助力成果转化……全力推动团队产业化落地。

截至目前,包括任策团队在内,闽都创新实验室从广东、上海、台湾等地引进13个高水平研发团队,累计培养毕业博士206人、硕士674人。

“雁阵”集聚,科研攻关提速。闽都创新实验室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和“赛马”攻关机制,突破稀土医用光电材料、大功率透明荧光陶瓷、编码与标识解析技术、新型显示关键材料等“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70多项,完成重大创新成果60多项。累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451件、PCT国际申请21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06件、国际发明专利1件。

院校资源怎么用?

——“成果转化直通车”让技术与产业相融

一个并不起眼的塑料瓶子、几粒乌黑的药丸……走进福建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刘斌教授的办公室,茶几上一个白色瓶子的瓶身上写着:友爱绿色园牌灵芝螺旋藻胶囊。

“这个可以辅助降血糖,是我们新研发的‘海陆’保健产品。”刘斌说。

所谓“海陆”产品,就是将海中的藻类和陆地上的灵芝有关成分提取后研发的一种新型保健品。刘斌介绍,目前已完成动物学、卫生学和毒理学实验,正在进行人体试食实验,“明年初将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申报,审批后便可在国内进行规模化生产”。

高校科研成果“走”向市场,源于市科技局联合市工信局、福建海峡技术转移中心等部门开通的“成果转化直通车”。

去年7月,“成果转化直通车”食品加工专场推介会“开进”福建农林大学,包括刘斌教授团队在内的福建农林大学成果完成人现场推介了食药用菌和藻类精深加工技术及高值化新产品研发等8项科研成果,与一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对接。

“我们通过搭建这个平台,让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发布技术需求和可转化科技成果,并通过举办‘成果转化直通车’系列活动,推进技术、资金、平台和产业深度融合,在科学城、科创走廊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2021年以来,“成果转化直通车”依托“福州市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APP,联合在榕高校及科研院所,以“线上+线下”模式,共开展了7场活动,先后走进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福建农林大学、闽都创新实验室以及福州海洋研究院,并举办了西安交通大学智能制造专场线上推介会,共向全市企业推介了可转化落地的科技成果71项,参会人数4500多人,15家企业与成果推介方达成对接意向。

高校学子怎么留?

——创新创业大赛筑就干事创业“梦工厂”

一身宽大的白大褂工作服,难掩她苗条的身材,一副眼镜,让她秀丽的脸庞中透着文静。29日,记者见到车丹丹时,这个来自山西吕梁的姑娘正在福建师范大学实验室里忙碌。

车丹丹是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在读博士生,从事稀土矿区尾水治理工艺研发工作。来榕上学后,她不仅被这儿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吸引,更想留在这座创新创业的活力之城。

“尤其是市科技局等部门举办的创新企业大赛平台,让我更想在这儿立足。”车丹丹介绍,去年,她携成立不久的公司团队参加第六届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经过一路过关斩将,其团队参赛项目“稀土矿区氨氮污染微生物治理工艺研发和推广”获得一等奖。

“获奖是一方面,最主要的是通过这个平台,有了对同行业发展状况充分了解的机会,再加上专家评委及时提出指导意见和建议,让我们思路更加开阔,自身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车丹丹说。

据介绍,在评委专家陈锐华、吕聪花等的指导和引荐下,公司业务延伸至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与省内龙岩和省外湖南等地开展合作;并获得“根植榕城”优秀创业项目一等奖,获得了10万元创业项目资助,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极大的鼓舞。

“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创新实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得到广泛认可,这为我今后在助力城市水系治理方面提供了更大舞台,在推动福州城市高质量发展方面更好贡献力量!”车丹丹说。

你有所能,我来“搭台”。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旨在以赛为媒,为全市创新创业者提供对接资源、提升价值、促进成长和展示实力的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走深走实。

据介绍,2017年以来,市科技局联合市委人才办在举办福州市榕创嘉年华暨福州市创新创业大赛中,专门制定项目辅导、投融资对接、“新三板”挂牌、入库海峡基金港、推荐至孵化基地、银行信贷等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并在科创走廊持续打响“好年华 聚福州”引才品牌,成为众多大学生、企业和团队成就事业的“梦工厂”,“创新种子”加速长成未来产业大树。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850家企业参赛,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70家,国赛优胜奖获奖企业星云电子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3家企业被列入福建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4家企业被列入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5家优秀参赛企业(团队)获得投融资,总额超5亿元。科创走廊内引才聚智效应凸显,共吸纳各类高层次人才9892人,高校毕业生 59216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市科技局通过一系列平台建设、政策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科技人才“雁阵”不断壮大,并根据科创走廊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排阵”,充分发挥科技人才“雁阵效应”,推动福州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记者 张铁国 林玉和)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两岸业界人士共话闽台文旅融合发展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