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11月2日,长乐漳港海蚌场,一台大型钩机将23副非法捕捞渔具“蚌拖”吊装在一起,由工人逐一拆解、销毁。这是2023年长乐区违规采捕海蚌渔具销毁现场。

作为目前我国唯一针对漳港海蚌(西施舌)资源而设立的保护区,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38年来,开展了保护、科研、育苗、宣教及日常监管等一系列工作。2005年至今,保护区内共增殖放流人工培育的海蚌幼贝(蚌苗)近千万粒,有力促进了海蚌资源的恢复。

海产品中的珍品

漳港海蚌是我国海产品中的珍品。长乐漳港及附近海域出产的海蚌个体大、肉质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有“西施舌”的雅称,与意大利海蚌齐名,驰誉中外。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漳港海蚌作为特供品摆上国宴,自那时起就成了国宴的一道名菜。据说,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每次到北京,都点名要这道菜。

20世纪80年代初,闽菜大师强木根、强曲曲创出“鸡汤汆海蚌”这一闽菜中的特级佳肴后,漳港海蚌名声更盛。2011年,漳港海蚌获批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漳港海蚌先后参加了2014年、2016年、2017年的福州国际渔业博览会,成为福建的亮丽名片。

但由于保护区沿线渔民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对漳港海蚌过度采捕,导致海蚌资源日趋枯竭,海蚌存量减少,保护至关重要。1985年,福建省政府批准成立长乐海蚌资源增殖省级自然保护区。

打击非法捕捞从未停止

长乐区海洋与渔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保护区成立以来,长乐海洋与渔业部门打击非法捕捞的工作从未停止。这几年,由于部分渔民保护意识薄弱,出现违规使用拖曳水冲耙刺(俗称“蚌拖”)非法捕捞的现象,涉及船舶主要是传统捕捞海地龙(学名方格星虫)的船舶,以及部分外地流窜船舶。

针对摸排情况,执法人员强化重点时段、重点区域执法检查,严厉打击违规使用“蚌拖”非法捕捞海蚌行为,进一步规范渔具使用,保护海蚌种质资源。

近年来,长乐区海洋与渔业局以建立海蚌保护区港口巡查报告制度、水上专项检查轮班制度、“保护海蚌资源”专项整治行动等为重点,推动辖区水陆全方位常态化执法检查工作,共查获11艘携带“蚌拖”渔具船舶,收缴“蚌拖”渔具23副。此次,23副“蚌拖”全部销毁。

18年放流蚌苗近千万粒

为有效保护珍贵海蚌资源,除了打击非法捕捞之外,开展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也十分重要。早在1959年,长乐漳港海蚌场便已成立,位于漳港街道,是科研生产综合型机构,隶属长乐海洋与渔业局,主要职能为海蚌增养殖技术研究及保护区管理。目前,海蚌场占地面积100余亩。

海蚌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蚌场成立以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聘请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专家教授实施“863计划海蚌育苗项目”和“国家农业科技综合示范推广长乐海蚌”人工育苗项目等重大项目,在人工育苗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据了解,从2011年开始,海蚌场积极开展海蚌中试项目,先后历经浅海养殖、土池养殖、室外养殖三种养殖实验,总结了一整套规范化海蚌育苗、中间培育及养成技术工艺,为实现规模化人工育苗和养殖生产及漳港海蚌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

“海蚌栖息于浅海沙泥底质中,对生存环境极为苛刻。在养殖过程中,要经常对池水进行更换,保持池水干净;定期对水下的沙子进行翻腾、暴晒、冲洗,让沙子始终保持柔软疏松的状态,并做好防高温措施,为海蚌提供自然、舒适的栖息场所。”海蚌场相关负责人说,从壳长0.007厘米的幼虫,到长成0.8厘米的海蚌苗进行增殖放流,再到海蚌养殖平均壳长达9.1厘米,需要3年时间。

自从人工育苗技术成熟起,长乐在保护区范围内开展了海蚌人工增殖放流活动,2005年至今,共增殖放流人工培育的海蚌幼贝(蚌苗)近千万粒。

海蚌馆基本完工将开放

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今年对原来的海蚌馆进行了重新装修,目前项目基本完工,将向社会公众开放,希望能借此加大对海蚌资源的保护和宣传力度。

3日,记者在长乐海蚌公园看到,长乐海蚌馆被设计成海蚌形状;海蚌馆内部,各类文字、图片等围绕海蚌展开,还有部分投影设施进行辅助展示。

“我们还对长乐海蚌公园进行改造升级,在公园中融入主题营地、研学线路、水上游玩、live house等多种玩法,通过打造长乐海蚌公园及海蚌馆,使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更好地进入公众视野,成为一个融科研、生产、科普、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多功能实体。”海蚌保护区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长乐区将进一步立足本地渔业资源优势,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擦亮长乐漳港海蚌可持续发展名片。(记者 徐文宇 通讯员 杜胜健)

责任编辑:庄婷婷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农优品·我在家乡等你来”网络直播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