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26度,一个一穷二白的偏远渔乡,成长为中国鲍鱼第一镇,书写着弯道超车、不断向上攀登的奋斗史。
连江县松芦湾畔,一个省定老区贫困乡,发展成临港产业新星,诠释着锚定高质量目标、勇立潮头的担当与格局。
世界鲍鱼看中国,中国鲍鱼看连江。连江县是中国最大的鲍鱼养殖基地、中国生态食材之都,位于该县的下宫镇有“中国鲍鱼第一镇”之称,当前该镇正以开展主题教育为动力,以“海上福州”建设为抓手,全速构建鲍鱼产业品牌生态圈、打造最美黄金海岸线。
近日,记者深入下宫镇,探访当地“从0到1”的进取与突破,以及推动“从1到100”的跨越式发展,感知“中国鲍鱼第一镇”的发展张力与魅力。
“一片海”嬗变
立冬时节,东海之畔,登高远眺松芦湾海域,一条“海上彩虹”跃入眼帘。只见洁净的海面上,色彩鲜艳的新型塑胶浮球整齐列队,随波沉浮。浮球之下,藏着下宫发展的命脉——鲍鱼。
天刚亮,海上保洁员吴诗钦和伙伴驾驶着两艘清漂船从码头出发前往松芦湾海上垃圾回收点,将回收点内的垃圾运回上岸,往返途中,塑料袋、木板、塑料泡沫等都逃不过他们的法眼。另一头,工人正加紧将白色泡沫浮球替换为环保塑胶浮球的清零扫尾工作,从源头上对垃圾进行减量化。
坐拥北纬26度黄金海域,下宫镇党委政府深知,要想彻底打通碧海银滩向金山银山的转换之路,突破“涨一次潮水,海上就会多一堆杂物”的海漂垃圾“清不掉”循环至关重要。在连江出台《海上养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的基础上,下宫镇亮出三招:推进白色浮球更新换代、海陆同步清运、乡村垃圾保洁与海漂垃圾“一只扫帚”负责,确保一日一清、一体推进。
“治理海漂垃圾不但需多方协力、综合施策,还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久久为功抓落实,不能辜负这片海。”下宫镇党委书记滕忠波说,近年来,下宫陆续投入各级资金超270万元,用于保护海洋环境、提升鲍鱼养殖质量;海洋生态环境的全面提升,反过来又促进鲍鱼产业欣欣向荣。
北纬26度的绝佳位置,是鲍鱼的黄金养殖带,亦成为下宫吸引投资、加速崛起的发力点。“可门可门,皆有可能;下宫下宫,马到成功。”这是可门港大开发后,流传在下宫的顺口溜,当地群众对发展的愿望质朴、迫切。
作为福州丝路海港城可门港区的重要承载地,2015年,下宫诞生首个百亿级项目——国能(连江)港电项目。可门港,这个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描述的“东方大港”,历经多年开发建设,已成长为福州乃至福建东北部发展的临港工业重地。
一跬一步一新天。眼下,下宫镇党委、政府正全力服务国能(连江)港电、华电储运、福建可门物流等总投资逾400亿元的省市重点项目,大力发展临港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胜势。
据统计,下宫镇2022年财政收入2307万元,是1993年24.8万元的93倍。事实证明,借力区域优势,突出错位发展,下宫通过管好、用好“一片海”,激发出临港产业不可替代的先发优势。
“10年前,我们默默无闻;现如今,我们被越来越多人看见、了解。”下宫人总是这样说。
“一粒鲍”崛起
地处连江县黄岐半岛西北部、拥有45公里曲折海岸线、800公顷鲍鱼养殖基地,下宫如何作为?记者探访发现,“靠海吃海念海经”,下宫开启了一场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探索。
行走在下宫,“0元到300万元”的故事总被村民提起。原来,2017年起,松芦湾海域鲍鱼核心产区的松皋、初芦、江湾3个村,村财收入从0元起步,仅花了3年时间就实现质的飞跃,达到300万元。今年,3个村的村财收入总额预计可达600万元。
“镇党委带领我们成立了‘松芦湾’海上党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先行先试,将鲍鱼从湾内转移到3公里外的远海,大幅提升鲍鱼的产量和存活率。从那以后,大海成了我们的聚宝盆。”初芦村鲍鱼协会会长吴让华揭秘道。
据介绍,考虑到内湾养殖趋于饱和,加之外海较湾内水质好、流速强、溶氧量高、水温相对低,鲍鱼生长周期缩短将近一半,肉质也更加肥美。基于此,下宫镇当机立断,将鲍鱼养殖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外海。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的形势,“松芦湾”海上党支部成功探索“农户+合作社+销售公司”的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模式,牵头党员鲍鱼养殖大户、乡贤等组建“红色议事团”,建立“联席会议、问题处理、结果反馈”工作机制,为成品鲍鱼上市制定销售时间表。特别是在成品鲍鱼面市的黄金季,党支部定期召开有关鲍鱼采购价的会议,紧盯主要经销商给出的鲍鱼收购价和全国各地区鲍鱼零售价,及时发布信息,引导养殖户有序出货,掌握自主定价权。
近年来,“松芦湾”海上党支部积极推行海域网格化管理制度,明确了“海域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归镇政府、经营权归持证养殖户”的三权分置长效机制,并通过党员带头登记办证、缴交海区管理费,引导养殖户有序规范养殖。同时,为有水域养殖证的养殖户办理低息贷款,在实现村财直线上扬的同时,为渔民节约养殖贷款利息数百万元。
“有长板并非一劳永逸,更需要我们以补短板的危机感来谋创新、强实力,持续‘拉长板’,坐稳‘中国鲍鱼第一镇’。”下宫镇镇长兰如华表示,下宫成功打造连江最大的万亩海上标准化鲍鱼养殖示范区,鲍鱼年产量约3万吨,产值超30亿元,占连江鲍鱼总产量的60%,全镇40%以上的劳动力从事鲍鱼养殖及相关产业,充分带动海带龙须菜养殖、海产品加工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兴旺。
“党和政府做靠山,我们同舟共济、抱团取暖,全国各大城市的商超、大型农贸市场都有下宫鲍鱼的身影。”江湾村养殖户吴祯惠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再单打独斗,闯市场的信心更足了!”
“一条链”延展
坐上“中国鲍鱼第一镇”交椅,下宫镇如何再建新功?
最大限度放大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关键环节补齐短板,确保不会遭遇别人“换道超车”的风险,是下宫发展的黄金准则。
“酒香也怕巷子深,连江鲍鱼养殖起步早、产量高、品质优,但以前大家各自为战、小富则安,导致‘松芦湾’鲍鱼的商品化程度较低,二产、三产不发达,名气反不如大连鲍、南日鲍等,甚至一些‘名鲍’还是用连江鲍鱼贴牌的。”连江县鲍鱼养殖交流协会会长肖华坚说。
为此,下宫镇注册了“松芦湾”品牌,融入连江县“海连江”品牌体系,对标阳澄湖大闸蟹、獐子岛海参,计划与线上销售平台和网红主播开展合作,推出网红鲍鱼,让“松芦湾”鲍鱼更顺畅地走向全国,走进国际市场。
释放强劲“鲍”发力,还需守正创新、延伸产业链。下宫正依托该镇及周边地区的庞大饲养规模,全面完善鲍鱼分拣、加工、冷藏、物流等环节,谋划打造占地300亩的鲍鱼专业交易市场和鲍鱼体验馆,力促连江鲍直接对接市场,形成市场化鲍鱼自主议价机制。
下宫依山傍海,21个自然村分散各处山头,漫长曲折的道路连通各村庄。若发展不平衡,握指成拳就非易事。为了确保从“蜀道难”到“俱欢颜”,下宫镇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且陆海兼顾。
为松芦湾海域内的鲍鱼开辟一条运输“特快线”,打通养殖户与市场之间“最后一公里”,今年初,连江县启动滨海大通道江湾至松皋段公路工程,总投资1.15亿元。建成通车后,江湾村到下宫镇区的时间将从1小时缩短至15分钟,运送鲍鱼的活水车从江湾村到连江县城也将从原来的近2小时缩短至不到1小时。同时,下宫镇加速融入环马祖澳国家级滨海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最美“黄金海岸线”,奏响渔文旅融合下宫乐章。
山高路远,但见风光无限;跋山涉水,不改一往无前。向海图强的下宫镇,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广阔蓝海。(记者 林文婧 黎伦俊 通讯员 林汉隆)
责任编辑:赵睿
- 总投资15亿元项目落地现代物流城 连江再抱两个“金娃娃”2023-11-09
- 数十种珍稀鸟类栖息越冬 为生态连江代言2023-11-08
- 连江:致力高质量发展 荣获国际奖项2023-11-08
- 连江:蓝色“碳”索不止步 向海图强赢未来2023-11-06
- 福建省首个航天航空研学基地在连江启动2023-11-03
- 从“陆地虾工厂”到“海上虾航母” 连江三厘米虾皮“吃”下全国七成市场2023-10-31
- 推进福马医疗合作 连江马祖多个合作基地揭牌2023-10-30
- 连江推进海上福州建设 吃透“一条鱼”新添“国字号”2023-10-25
- 连江敬老爱老 弘扬文明家风2023-10-24
- 连江:树立大食物观 打造“蓝色粮仓”2023-10-18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2023年“福见乐购 姐妹乡伴”巾帼电商直播活2023-11-22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