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近日,在贵安奥特莱斯广场,来自连江县的纯如轩乐队,一场十番古乐演奏展示正在进行。云锣、大胡、椰胡、月琴等20多种乐器合鸣,奏响了1000多年前的唐朝皇家乐曲《将军令》和新编曲目《海连江的欢乐歌》,再现了“漫天锣鼓华堂震,绕梁天籁舞霓裳”的汉唐余韵。

这是一支“老牌”乐队,队员中年龄最小的50岁,最年长的92岁。而他们弹奏的音乐更是古老。“连江十番古乐保留了许多完整的古代音乐特征,被海峡两岸专家誉为‘中国音乐的马王堆’‘东方民族交响乐’。”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秘书长、纯如轩乐队成员林瑞霖说。

“槟榔牙齿生烟袋,子弟场中较十番。”连江十番古乐是福建十番音乐的流派之一,和福州茶亭十番同宗同源,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时期,由于地理交通和文化习俗等因素,保留了古乐的原汁原味。而连江十番古乐又以侨乡琯头镇拱屿村纯如轩乐队为代表。

然而,这样的“东方民族交响乐”曾一度面临失传。林瑞霖回忆说,在过去,十番音乐是村民谋生的手段,每演奏一场,每名乐手可获得两块钱的报酬。改革开放以后,不少乐手出国打拼,加上“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惯例,十番音乐日渐式微。

转机出现在一个人身上。2012年,得知连江十番古乐面临失传危机后,当时还在美国从事餐饮业的董家宝坐不住了。1967年,16岁的他就加入了纯如轩乐队,担任大胡演奏者。出国打拼后,由于工作繁忙加上国外没有相关条件,他把原本不离身的乐器锁于箱内。可每次回国与乡亲们谈起十番音乐,他都倍感遗憾。

“口袋鼓了,心却是空的,我们必须做点事!”2013年,董家宝自掏腰包建立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并呼吁在国外的乐手归队。就这样,以倪孔坚、倪春发为代表的一批老师傅自发打“飞的”回乡,20多位花甲老人打开尘封已久的宝箱,拿出了久违的十番乐器,并以录音、录像等方式,抢救性保护十番古乐。

“这是乡愁记忆,刻在骨子里的东西,我们千万不能丢了老祖宗的宝贝!”这样的使命感在侨胞和村民之间传递,达成了无言的默契。

“不少华侨每年回国四五次,目的就是参加乐队演出、资助乐队发展,助力十番古乐传承。”董家宝说,如今,纯如轩乐队大部分是华侨华人,主要集中在美国。为了让十番古乐发扬光大,大伙儿积极进校园讲课、登舞台演出、出国门展演。

2015年,连江十番古乐研究会与琯头中心小学共建十番音乐传承基地,先后培养了400余名继承者,编写《十番音乐》校本教材;2016年,纯如轩乐队应邀到北京展演,演奏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国家大剧院及北京多所高校典藏;2018年,乐队参加日中友好音乐交流展演;2019年,连江十番古乐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连江县凭借十番古乐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人依旧。今年72岁的董家宝成为了连江十番古乐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纯如轩乐队队长倪春发今年76岁,两年前成为十番音乐(连江)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更令人折服的是,作为一支有故事、有情怀、有理想的团队,纯如轩乐队架起了联系海内外侨胞的情感桥梁,助推琯头镇拱屿村成为拥有非遗项目的传统文化特色村,收获大批拥趸的同时,还吸引侨胞捐资兴业,参与村镇的扶贫、助老等公益事业。

“我们还有一个愿景,就是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舞台,展示‘东方民族交响乐’的魅力,让连江十番古乐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纯如轩乐队队员们说。(记者 林文婧)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阿塞拜疆代表团抵达哈萨克斯坦阿克套参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