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参与调解商事纠纷,促矛盾双方握手言和,台胞调解员邹贤—— 

乐当两岸同胞间的润滑剂

“尾款今天全部到账了!”2月的最后一天,某塑料公司向福州市中院及台胞调解员邹贤发来喜讯。“双方能达成共识,化解纷争,离不开你们的努力!”

来榕奋斗17年,台商二代、宾联汽车董事长邹贤的事业早已与有福之州紧紧交织。在生活中,他也尽已所能,充当两岸沟通交流的桥梁。邹贤是市台协会副会长、桂溪社区台胞公寓住户委员会主任委员,最近,他的头衔又增加了一项:福州市中院台胞调解员。

作为台商群体在大陆的“先行者”以及两岸交流的深度参与者,邹贤在涉台类案件调解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很多台商台企初来大陆,不熟悉这里的法律法规,我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先发’优势,告诉他们大陆法律的特点与注意事项,帮助他们遵纪守法,尽早融入大陆。”

去年3月份,应福州中院邀请,邹贤参与到某汽车公司与某塑料公司之间的诉讼案件中。这两家企业虽已合作多年,但近年来,汽车公司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产生一系列债权债务纠纷,累计标的额达1亿余元。

为打破僵局,福州中院着手组建调解专班,力争消弭各方负面情绪,争取诉前调解。去年3月,福州中院邀请邹贤作为台胞调解员,参与到此次案件调解中。

“我本人就深耕汽车行业多年,和两家企业都有交集,塑料公司的主要决策者也是台胞,关系更近一层。”抱着这样的想法,邹贤毫不犹豫地接下了这一特殊的任务。

然而,事情并未如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两家公司陷入长达一年多的诉讼与谈判,漫长的拉锯战,令双方心里都憋了一股气。

“文书里一个无关紧要的文法错误,甚至一个简单的用词,双方都能吵上半天。”调解过程中,邹贤敏锐地感觉到,双方的矛盾纠纷,存有赌气的成分。“这种时候,就需要我们调解员发挥作用,充当两岸同胞之间的润滑剂。”

依托多年商海打拼的经验及人脉,邹贤很快找到了双方公司的负责人,私下里为他们认真分析当下的情势。

面对塑料公司,他指出,汽车公司当前正处于困境之中,紧咬不放,不利于其开展自救重整。“继续这样拖下去,汽车公司倒闭了,就算你能胜诉,最后也可能拿不回欠款,又有什么意义呢?”

面对汽车公司,邹贤则与负责人一起回忆双方合作多年的基础,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两家公司合作了这么久,若是今天分道扬镳,未来哪有时间再去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以后公司又该如何重整?”

另一边,福州中院也与青口汽车工业园区管委会、闽侯法院青口法庭联合组成专班,现场盘点合同、发票等证据,以真凭实据减少争议,明确责任,进一步减少双方争议金额。

“我是闽南人,调解到了后期,我在法庭上也用了‘乡音’。”主审法官陈雯表示,听到熟悉的方言,参加调解的台商都吃了一惊,后面的沟通也顺畅了不少,“用闽南语拉拉家常,也有助于释法答疑,增进台商对相关法律的认同和理解。”

“很多时候,矛盾双方都对彼此的情况心知肚明,无非是在争一口气罢了。作为调解员适时给他们递个梯子、传个话,案件调解就能顺利推动。”邹贤如是总结自己的调解思路。

最终,塑料公司与汽车公司达成协议,确定调解金额及履行期限,并由法院出具调解书,确保调解成果及后续履行效果。2月底,某汽车公司如约发来全部款项,这起持续一年多的案件,最终以调解的形式圆满落幕。

调解结束后,双方负责人给福州中院送来了锦旗。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涉外涉港澳台商事纠纷日益增多,希望这起案件的成功和解,能为涉外涉港澳台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提供新的样板,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这起案件是我参与调解的案件中金额最大的,也是结局最圆满的。”邹贤笑道,“未来,我也将珍惜台胞调解员这一新身份,为更多台湾同胞释法讲法。”(记者 阮冠达)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相识”接“相知”,“一棒”接“一棒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