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带来附加值 渔民渔企看到新“钱景”
福州蓝碳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
记者10日从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获悉,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全市累计确权蓝碳约6.5万吨,完成交易量近6万吨,在全国蓝碳交易市场占据不小份额,始终保持强劲的领先势头。
蓝碳,即海洋碳汇,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产自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海洋,每年能够清除约30%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其中通过海带、贝类等可固碳的水产品来回收碳的渔业碳汇,同样潜力无限。
作为海洋大市,福州海岸线长963公里,海洋生产总值超3000亿元,渔业产值占大农业比重的半壁江山。站在风口,综合考量下,福州开始将探索的重点放在渔业碳汇上。
一亩海带,能卖多少碳?在连江,这是当地渔民、渔企关心的头等大事。
两年前,随着全国首例渔业碳汇交易落槌连江,近3000亩海带养殖基地卖碳1.5万吨、收益12万元,让耕海数十年的渔民大开眼界,看到新“钱景”。第一个吃到螃蟹的亿达食品也在这两年完成了数笔碳汇交易,还拿到了全国首张蓝色碳票,共获得上百万元收入。
“不仅海带能卖钱,空气也能卖钱,这更加坚定了我们继续做大做强海带产业、保护海域资源的信心。”亿达食品总经理邱碧香说。
据介绍,福州相继完成全国首例蓝碳司法补偿案件、全国首场海洋碳汇碳中和大型展会等应用场景创新。同时,在不断领跑、填补各项空白的过程中,福州针对逐一出现的难点、堵点,开始将更多的目光,锁定在蓝碳背后亟待处理的核算方式、机制保障、体系建设等更深层次的问题上。
为保证程序合规,福州出台《福州市连江县海洋碳汇管理暂行办法》,符合条件的都可以申报、开发、认证、交易等,完善了海洋碳汇交易机制。同时,还推动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福州(连江)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开展不同种类的贝藻类海水养殖碳汇核算和交易试点,完善交易体系建设。
据悉,福州将持续利用东南蓝碳监测与评估研究中心,推进海洋碳汇体系建设,并积极探索海洋碳汇参与国家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在巩固现有交易场景的基础上,持续推进海洋碳汇资源开发与交易等工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大范围、大规模交易积累试点经验,探索提供成熟模式。(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李杨)
责任编辑:赵睿
- “大地情深”——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巡演暨“街艺福见”全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活动优秀节目惠民演出(福州地区)活动圆满举行2024-03-11
- 福州温泉街道金汤社区开展“与星同行 让爱无碍”关爱自闭症儿童志愿活动2024-03-09
- 福州华大街道屏山社区开展“福‘粥’传孝道 义诊送健康”主题活动2024-03-08
- 福州今年将再投100台“救命神器”2024-03-08
- 福州文庙:闽台文缘 儒风共仰2024-03-08
- 福州后洲派出所引入多维力量 化解复杂家庭纠纷2024-03-08
- 福州地铁周末行车间隔缩短至5分钟以内2024-03-08
- 太美了!福州琴亭湖公园杜鹃花上新!2024-03-08
- 福州60路公交车10日起改道2024-03-08
- 福州交警提醒:开车小心“春困”,记住“逢三进一”2024-03-08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福州华大街道屏山社区开展“福‘粥’传孝道 2024-03-11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