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4月2日是世界孤独症关注日。孤独症有哪些表现?是何原因导致孤独症?治疗孤独症是否有特效药?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州市第二总医院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副主任医师郭少楠。
据介绍,孤独症是一种在儿童发育早期就出现并持续终生的大脑发育障碍,大多在3岁前就起病。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交交流和社会互动障碍,另一类是受限的重复的行为模式、兴趣或活动。根据智力水平,可以分为低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和高功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在临床中,多数患者还伴有智力障碍。
“孩子得孤独症,是不是我们抚养不当导致的”“孩子患病,和长期跟老人待在一起,没朋友玩有没有关系”……门诊中,很多家长这样咨询。
“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郭少楠表示,尽管目前孤独症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表明,该病是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了脑发育改变,尤其是脑神经联结的改变而导致的。遗传因素涉及了多个基因以及基因组合间的相互作用,增加了患病风险,但并非100%遗传;环境因素如父母孕龄高,母孕期有先兆流产、病毒感染,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都可能增加风险。
那么,孤独症能治好吗,有药可用吗?“很遗憾,目前还没有针对孤独症的特效药或者任何一蹴而就的治疗方法,持之以恒的教育训练与行为干预仍是最有效的。”郭少楠介绍,药物治疗都是短时期对症性的辅助措施,单靠药物不能根本扭转或者改变孤独症的核心问题。当某些症状特别突出时,比如刻板重复、攻击、自伤、极端多动等,可以采取尽可能低但临床有效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改善注意力药物等,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处方使用。
此外,如果孩子出现以下“五不一重复”的情况,家长就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说不指——不会说话或说话晚,也不会使用手势、表情、不同的语调等其他非语言形式的交流;不看不应——回避目光接触,不看人,对呼唤、逗弄缺少反应等;不玩——不爱与他人玩耍、互动,或以推搡、搂抱等不恰当的方式互动;不分享——不爱与他人分享,遇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常不会寻求安慰;不理解——不能理解幽默、玩笑等背后含义,不能理解他人心理及情绪等;重复刻板行为——过度关注或痴迷于某一感兴趣的物品或活动,如旋转的物品、天气预报,重复开门、打开水龙头、坐电梯或只吃少数几种食品等。一旦这些固有的习惯被打断,患儿就会焦虑不安,哭闹。(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林容)
责任编辑:赵睿
- 福州仓山:点亮“星星” 有爱无碍2024-03-31
- 国内首例孤独症DBS手术在福州完成2023-07-03
- 关注“星星的孩子”帮助孤独症孩子走出第一步2023-04-04
- 宁德成立特需儿童融合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2023-04-04
- 试唱会帮他们走出“心灵孤岛” 13名孤独症选手全部晋级2023-04-03
- 福建完善孤独症儿童关爱帮扶机制2023-03-03
- 福州9名孤独症毕业生圆了就业梦2022-12-27
- 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印发2022-09-23
- 泉州市人大常委会召开孤独症儿童康复服务专题调研座谈会2022-08-26
- 闽侯井下村:“放星家园”里的“农疗”故事2022-08-03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在福州的加拿大人洛恩迷上观鸟2024-04-02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