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乌石山下,白墙青瓦,鼓楼区道山路第一山弄7号的邓拓故居大门敞开。近日,记者走进邓拓故居,感受这位当代中国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和诗人波澜壮阔的一生。

邓拓原名邓子健,是中国报业的先驱,曾任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在《人民日报》和《前线》杂志工作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社论,并著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等。他的一生,将满腔热血献给革命、献给党的新闻事业。

邓拓故居又名“第一山房”,是他出生及少年时成长的地方,占地面积1015平方米,建筑面积396.4平方米,主楼是一座双层木结构楼房,为清末民国初年福州旧民居风格建筑,1996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步入院内,条石铺地,石壁上挂着1993年诗人邵燕祥为邓拓所题文字:“毕生为了人民,始终坚持真理……”院中房屋坐北朝南,三间排双层木构建筑,中间为厅,左右为厢房,隐在闹市中,格外幽静。

“1912年2月26日,邓拓出生在左厢房中,时值清晨时分旭日初升,父亲给儿子取名‘旭初’,进学堂之后改名‘子健’。‘邓拓’这个名字是他到了晋察冀边区后才改的。”邓拓故居馆长陈风雨介绍,邓拓的童年生活清苦,一家人全靠父亲在私塾教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邓拓儿时,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很严,规定他们黎明即起,晨课是背诵古诗文,练习写大字。故居院中有一个“墨池”,据说当年邓拓写大字时,常用一支自己捆扎的“扫帚笔”从池中蘸着清水在地上反复练习。

1991年3月,邓拓故居公布为鼓楼区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0月被福州市政府定为“名人故居”。“福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保护这幢历史文化遗迹。”陈风雨介绍,20世纪90年代初,由政府出资从当时房屋的产权人手里购回了邓拓故居,办理房屋产权转移手续,将故居产权收归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管理使用,批准作为邓拓纪念馆。1992年,对故居进行了修复和陈列,1994年对外开放,之后经历了几次翻修。

如今的故居尽量维持了邓拓居住时的原貌。纪念馆陈列精要地展示了邓拓生平重要的事迹与贡献,邓拓生平展以邓拓人生经历为脉络,分为“青少年时期的邓拓”“烽火十年”“新闻践行者”“追思记忆,英灵永存”四部分,馆内展出大量的珍贵照片、著作等史料。

据了解,自1992年起,邓拓故居先后被福州市政府列为福州市挂牌保护单位、福州市青少年德育教育基地、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年游客接待量达2万余人次。作为福州红色革命地标之一,不少中小学生、大学生、党员干部等来到这里接受爱国主题教育、党史教育等,了解革命先辈英雄事迹,在红色教育的浸透中,牢记使命担当,延续红色精神。

“邓拓先生有文气,还有骨气,这是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外地游客林女士说,走访邓拓故居,让她对福州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有太多像邓先生一样的人,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青春之心,令人敬仰,绝笔之信,读来感慨”“《燕山夜话》徐道来,大浪淘沙始见诚”……随手翻阅厅堂墙壁上挂着的游客留言簿,其中写满对邓拓的缅怀、哀思与敬仰。(记者 赖志昌)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邓拓故居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