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南公园民俗馆展品中有一件有着1500多年历史、保存完好的青釉陶舟形灶。这件南朝青釉陶舟形灶,总长24.5厘米,宽8.7厘米,通高9厘米,夹砂灰陶。灶口近方形,方孔并附一挡火板,门右侧踞坐一抱柴人物。灶台附前后两灶,其中配甄一件,灶尾为尖状,有排烟孔。造型生动逼真,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件青釉陶舟形灶的后部拢合上翘如船头形,是研究福建濒海习俗文化的珍贵实物,也为研究当时福州人的社会生活、饮食文化以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陶舟形灶出自南朝墓
据记者了解,2003年5月,福州台江区学军路龙岭小学教学楼在基建施工时发现有两个南朝墓,这是两个刀型券顶花纹砖室墓,其中一座在墓室前部券顶处有一处盗洞,另一座保存完好。墓底砌法为两横两纵平铺,这种墓葬形制在福建地区南朝墓葬中是比较常见的。墓的结构分墓门、甬道和墓室三部分。甬道和前室放置随葬品,墓后室放置棺柩,清理时棺柩已经腐烂。当时两个南朝墓共出土随葬器物43件,包括盘口壶、四系罐、灯盏、陶灶、五盅盘等等,从墓壁刻画的精美花纹砖、人物图案,以及配套齐全的生活用具来看,这是一个身份等级较高的士族的墓地。
《荀子·礼论》写道:“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在古人“事死如生”的思想影响下,古代墓葬中随葬有大量的模型明器。而古人对灶非常重视,认为灶是生养之本,故而陶灶便是其中常见的模型明器之一。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而“食”这个“天”则非“灶”无以成,依照它们外观制成的陶灶模型,常常被放入墓室,成为慰藉亡魂的陪葬品。当时这件青釉陶舟形灶出土时,众人就感叹船形陶灶符合福建濒海近水的生活环境。在场专家也指出,船形陶灶出现的地域主要就是分布在南方水域交通发达之处,舟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其造型反映在随葬品上也合乎情理。2014年在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这件“陶舟形灶”被认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古代灶具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最早的灶具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样,灶具的不断发展是伴随着人们的居住环境、饮食习惯、社会文化的变化而逐步改进的。
最原始的灶:
新石器时期,人们开始在住所的中间挖成凹下地面的灶坑,也称为火塘,该形制的“灶”至今在偏远、落后的农村地区仍有使用。
春秋战国时期:
从考古资料来看,春秋战国有列鼎而食的习俗,因此这个时期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少。
秦汉时期:
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在出土的秦汉时期文物中,有形制多样、品种繁多的灶具。这个时期的灶膛空间较前期增大了许多,提高了柴草的燃烧率,最大程度利用了热量。灶台布局也趋于科学合理:这个时期灶具大多为单灶门,在火力最大的火眼上置甑,在火力较小的火眼上置釜,用来蒸煮;在离灶门最远的火眼处置罐,用来温水,体现了人们对于整座灶台科学合理的设计。
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三国两晋南北朝出土的灶具相对较多,隋唐时期出土灶具相对较少,形制基本沿用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特征有两点,一是为了改善饮食制作环境,增加了挡火墙的高度,二是开始出现火钳和息薪炭罐,将没有燃尽的柴火用火钳取出,存放起来,留待下次继续使用,既提高了安全性,又节约了能源。
宋元明清时期:
宋元明清时期的灶具更加完善,灶具开设多个灶门,明代灶与近代的十分相似,灶门与灶眼一致。另外,这时期蒸笼、铁锅取代了甑釜,还出现了风箱,通过压缩空气产生气流,使得灶火旺盛,柴草更加充分燃烧。
为何会将灶做成船的造型
各地出土的陶灶数量众多,形制多样,有船形、马蹄形、长方形、曲尺形等,其中福州的船形陶灶独具特色。为什么福州的陶灶多为船的造型呢?
福建多舟楫,闽人擅操舟,因而舟形灶作为明器在当时是十分流行的。这也准确反映了当时福建先民“以舟为车”“以海为田”的习俗文化。“灶”通假为“造”,有建造、祭名等意义,舟船在祭祀中也运用很广,诸如划龙舟、船棺葬等。从古人的阴阳观来看,“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船代表“水”,灶象征“火”,二者结合水火既济,乃阴阳和谐之象,反映出古人朴素美好的精神寄托。
陶灶作为慰藉逝者、寄托生者美好祝愿的生活明器,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揭示了古人的丧葬习俗,还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人使用炉灶的真实状况以及祭祀文化、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舟形灶更反映了福建“以舟为车”的濒海习俗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专家品宝
陶灶明器与闽越人生活习性有关
■特邀专家:台江区博物馆馆长 叶红
“事死如生,事亡如存”,古人的这种观念推动了厚葬文化的盛行,在这样的社会理念和丧葬思想下,出土的陶灶明器能反映出当时火灶的发展变化轨迹和时代地域特点,与区域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这件出土于台江南朝墓的青釉陶舟形灶,从出土地点及形制上来看,与古代闽越人的生活习性有关,尤其是濒海近水的生活环境,正好投射到他们的墓葬规制上,从而使其陶灶形制有别于中原地区。这件器物是南北朝时期福州地区历史发展的见证,不仅反映了福建“以舟为车”的濒海习俗文化,对于研究福建地区当时的丧葬习俗、社会文化和经济状况也有着重要的意义。(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责任编辑:赵睿
- 福州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主题活动2024-04-24
- 福州住房公积金中心放宽补缴时限 助企纾困渡难关2024-04-24
- 福州华润万象城机器人送快递 系全省首台2024-04-24
- 福州拟新建大型海上风电场 年发电量预计超134亿千瓦时2024-04-24
- 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 福州入选全国示范项目实施城市2024-04-24
- 福州加速培育省级两岸标准共通试点项目2024-04-24
- BROMPTON JUNCTION福州东百中心全新开业2024-04-23
- 两岸知识产权服务标准共通活动福州启动会举行2024-04-23
- 震撼!海军两艘国产战舰亮相福州!2024-04-23
- 福州中亭街商铺失火 店老板电焊工被罚2024-04-23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沪屿炮台在哪里?多份资料解谜题2024-04-2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