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家园的召唤——从4任市台协会会长看两岸融合

多任市台协会会长相聚海交会(从左到右:陈奕廷、陈秀容、蔡圣、蒋佩琪)。记者 陈暖 摄

对生活在海峡两岸的人们来说,一阵海风吹过就像一种召唤——回家,回家。

5月16日,一年一度的海交会在福州开幕。对台商台胞来说,海交会就像家庭聚会一样亲切。1994年,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首次亮相,后来招商月拓展为海交会,成为大陆最早举办的两岸经贸展会之一。同样在1994年,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成立。

有这么一群台胞,他们的父辈都是市台协会创会副会长,更是海交会的老朋友。30年来,他们响应父辈的召唤,接力成为台企“掌舵人”、协会“领头羊”,投身福州“3820”战略工程建设。

这次,我们对话蒋佩琪、陈奕廷、陈秀容、蔡圣等4任市台协会会长,他们与父辈的接力故事,传递出坚定的信念——两岸融合发展是民心所盼,两岸同胞越融合越幸福。

“就到福州去”

陈建男,陈奕廷的父亲,福华纺织董事长,今年81岁。作为首批来榕台商,他是市台协会创会副会长,也是第四、五届市台协会会长。在台商台胞眼中,他是名副其实的老大哥。5月16日,记者在海交会见到陈建男时,耄耋之年的他精神抖擞。

“是因为福兴投资区!”20世纪90年代台商赴大陆投资时,福州各项基础条件都不算最好。当记者问起陈建男来福州的原因时,陈奕廷替父亲“抢答”。

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倡导创办福建省首个民办投资区——福州鼓山福兴投资区(现福兴经济开发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陈建男,带着8名工人就开干了,兴建福兴投资区第一批投资的纺织印染厂。

福建台湾近,从福州回台湾很近。福兴投资区离马尾港近,货物进出方便。更重要的是,回大陆创业,心里踏实。”陈建男回忆,当时从盖厂房到安装生产设备再到招工培训,公司在短短一年内就投产了。

“深圳照明供应链相对成熟,上海光学人才集中……”

“你不用考察了,我们就到福州去。”

彼时,台商蔡兆章同样也在谋划投资创业,面对儿子蔡圣的建议,蔡兆章的选择很坚定。

“先父是从福州到台湾的,回乡投资在他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同来参加海交会的蔡圣,回忆起父亲的决定,依然记忆深刻。

还是福兴投资区。1991年,不到30岁的蔡圣在这里筹办福州协特来照明有限公司。

相比福兴投资区所在的晋安区,连江县则偏远得多,但这是台商蒋启弼的家乡。

“30多年前,先父执意要回到连江创业。”每次来到贵安村的高尔夫球场,现任市台协会会长、福建连江桃园体育娱乐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蒋佩琪总会想起自己第一次来时,这里还是一片烂泥滩。

1990年,蒋启弼决定在贵安村兴建温泉高尔夫项目,回乡后发现这片滩涂地每逢台风便频发水患。他没有急着开发,而是移山填土,建起了防洪堤坝。如今,这座堤坝还在保卫当地村庄。

十几岁就到台湾讨生活,一直希望能回家乡投资的,还有台商陈信维。早在1987年,他就从台湾辗转来榕,先后在市中心投资建设了先施百货和先施大厦。“先父当时就是要建一个高档的百货商场,不仅卖高档货,还要提供免费的手扶梯。”陈信维之女陈秀容回忆。

时光流转30年,今年海交会上,蒋佩琪、陈奕廷、陈秀容、蔡圣同台相聚。对父辈们当年来榕投资创业的故事,他们认为是“家园”的召唤,更有“亲人”的关心爱护。

1994年6月21日,福州市台资企业现场办公会在鼓山镇召开。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当场宣布,在市外商投资企业领导小组中,专门建立对台经济工作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对台经济工作有关问题;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类似的现场办公会,协调解决台商投资、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

“除了现场办公会,那时还有‘一栋楼办公’。我们要办的各种手续,在里面转一圈,就OK了。”蔡圣回忆说。

很快,就在1994年10月27日,在各行各业施展拳脚的“台商一代”相聚在一起,成立在榕台商的“家”——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

追寻父辈的脚步

“回来看看吧。”1992年,在美国求学的蒋佩琪接到父亲一通又一通电话,让她回连江看看。当时她只是把这当成一次郊游,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在一片烂泥滩上建高尔夫球场?

2011年,母亲的电话再度打来。这一次,她决定回去接手父亲的事业。站在父亲的肩膀上,蒋佩琪有底气和闯劲。看到大陆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机遇,蒋佩琪计划在连江打造两岸康养产业融合示范区。

比起蒋佩琪主攻的三产,陈奕廷经历的是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那时订单排满了全年,产品一做出来大家都抢着要。”1997年,25岁的陈奕廷随父亲来到福州。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要么转型升级,要么产业转移。陈奕廷的选择是——留下。“靠着技术、产品、节能降耗等不断创新,公司年营业额稳步提升。”

追寻父辈的脚步,这群“台商二代”除了创业、守业,还分别在不同时期接过父辈“会长”的接力棒,为两岸融合发展搭建起桥梁。

2009年8月,蔡兆章辞世。同年9月,蔡圣当选第八届市台协会会长。“拿到会长印章时,我更加意识到我有责任为两岸融合出更多的力。”蔡圣认为自己在任的几年,是两岸大交流的时期,“早上在台北,下午在福州”是他的工作常态。正是这样一次次的“穿针引线”,为更多“见面”“合作”奠定了基础。

2014年,陈秀容当选市台协会第十届会长,这也是福建省台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

女性独有的细腻让陈秀容关注到女性台胞、台商的融入和发展。很快,她主导成立了台商妇女组织“牵手之家”,在生活、创业上提供无微不至的支持。

2016年,陈奕廷接任市台协会会长,留下“父子两会长”的佳话。这个阶段,大陆持续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11条措施”等一系列惠台利民政策。在陈奕廷看来,他要让更多台胞感受到同等待遇不是空话。

“我就是最好的例子,大家有问题都可以问我。”来榕27年,这是陈奕廷最常说的话。他与福建姑娘喜结连理,育有两儿一女,并先后成为第一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火炬手、福建省首位台湾居民居住证领取人、首批获评福州市劳模的台胞等。新冠疫情发生后,陈奕廷还倡议取消延续了26年的台商“春酒”晚宴,发动台胞、台企捐款筹资超500万元。

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让两岸青年互学互鉴、同心追梦,这是几任会长的共识。其中,台湾教师是“会长”们十分欢迎的群体。

马彦彬、陈昭志、王量弘……两岸不断融合,在榕台湾教师也越来越多。2018年,福州市台协会成立人才委员会,这也是全国首个台协人才委员会。如今,福州已经成为台湾教师选择落脚的“首选站”,在榕高校有台湾教师280多人。

“还有很多青年与拥有资金的‘台一代’、拥有根基的‘台二代’不一样,他们想来大陆,但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蒋佩琪告诉记者,从早期的创业基地,到各式各样的交流活动,再到点对点的精准引进……越来越多台青在协会和前辈的搭桥下,来到福州、走向大陆。

台青何国任实现了从“打工人”到“创客”的身份转变;台青李昭辉创办的福建春秋展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无人问津的初创企业成长为“新四板”挂牌企业……

2023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赋予福建福州更大的使命。

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蒋佩琪认为两岸经贸合作的前景是广阔的,潜力是巨大的。在她的推动下,2022年9月,全国台企联产业工作委员会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进办公室落地市台协会。如今,市台协会会员由创会时的162家发展至目前近400家,涵盖电子、汽车、精密仪器等30多个行业。

“我要来大陆”

一代接着一代,一任接着一任,回家的召唤从未中断。见证了父辈回家的艰辛,“台商二代”们更希望能成为新一代台湾青年回家的“引路人”。30年来,大家接力在福州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海交会的舞台上,台青曾芝颖笑容甜美,自信、坚定。她以自己在福建沉淀了6年的乡建乡创经验为底气,向广大台青发出召唤——我们团队正在创建“城乡永续学院”,希望更多的台青来大陆体验和创造超过100种生活方式。

2016年,身在台北的曾芝颖决定到大陆闯一闯。这也是陈秀容发起的马尾三创基地落地第一年,在大陆“没有根基”的曾芝颖选择入驻基地并成立文创公司。2018年,在第六届海峡青年节美丽乡村设计大赛中,她拿下福州闽清县梅城印记特色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开启了参与福建乡建乡创之路。

找准了赛道,她和团队一路奔跑,在福州、尤溪、仙游、泰宁等地同时推进10多个乡建乡创项目。2021年,她获评福建省台湾青年“创业之星”。次年,她与她的团队获得第十九届“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称号。

就在曾芝颖来榕后的第二年,已经是台湾逢甲大学校长特别助理的马彦彬应阳光学院邀请,来到福州。刚开始,他的想法很简单,当时大陆正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他想来福州试试。

一开始马彦彬只是请了半年假,后来是3年假,再后来干脆辞掉台湾的工作。

2018年,市台协会成立人才委员会,马彦彬被举荐为主任委员。在他的引荐下,台湾教师黄柏钦夫妇也入职阳光学院。随着在榕台湾教师越来越多,马彦彬还在阳光学院成立了两岸融合发展研究院,搭建台湾教师引才服务平台。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小家”到“大家”,像这样寻梦而来的台胞,30年来从未间断。前段时间,在台胞过渡性住房短暂休整后,台青林柏言带着满意的offer以及美好的心情前往追梦下一站——深圳。

虽然没有留在福州,但是福州的对台政策、台胞公寓的朋友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我和大家约好了,会常回‘家’看看。”

回家,回家。30年来,回家的召唤从未中断。

在海交会上,从四川成都赶来参会的星点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创办人郭弘扬,看到了新一代台青“登陆”的新模式。

“大陆很大,每个台青都可以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城市。”郭弘扬说,福州有非常全面的政策,帮助“首来族”降低试错成本。

两岸同胞有共同的血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民族有共同的责任、对未来有共同的期盼。我们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两岸同胞的接力奋斗中实现。(记者 谢星星 唐蔚嫱 冯雪珠)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