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从水里到碗里,一路领“鲜”

——从渔博会看海洋渔业的突围之路

对水产来说,顺利的一生是什么模样?

首先,自带基因优势,不仅要长得快,还得抵抗力强;其次,拥有优渥的生长环境,不愁吃喝、环境优美;“奔赴”餐桌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条件保持鲜活……

当然,以上纯属想象,现实情况究竟如何?

渔博会上,记者深入采访,试图从不同场景与细节中,探寻当前海洋渔业领域存在的困境以及突围之路。

苗种“先天不足”怎么办?

切“种”要害

自主培育南派海参

你或许听说过辽参、鲁参,有没有听说过福参?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展区,几只肥壮的海参懒懒地趴在水缸里。乍一看它们与一般的海参无异,若不是边角上贴着的一张名片——“福参一号”暗藏玄机,保不齐又得擦肩而过。

福参,是福建籍的海参吗?省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慧耀现场答疑解惑:“‘福参一号’是研究所重点攻关的海参新品系,2016年开始选育,历经七八年时间,可在福建省实现全年养殖。”

海参属于北方冷水种,过去基本只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养殖,2003年首次引种至宁德霞浦,此后逐年扩产扩面,产出的海参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不过,霞浦产量虽高,却“先天不足”,苗种全部依赖北方苗种。

类似的例子还有鲍鱼。作为“鲍、参、翅、肚”四大海味之首,鲍鱼同样生长于北方。“不同的是,鲍鱼早已实现南方育种。”李慧耀说,福建的“鲍”发力十分强劲,目前全国六成的鲍鱼苗来自漳州东山,福州连江成品鲍养殖量占全国的近三分之一。

“海参育种起步较晚,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合适的种苗成了南方海参产业突围的关键。”在李慧耀看来,水产育种有两大主攻方向——高产和抗逆,“具体反映在海参上,就是要培育出长得快、耐高温的本地种。”

“福参一号”填补了福建省海参育种和育苗的空白,将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让更多的海珍走进百姓家,进一步实现“海鲜自由”。

如何不再“看天吃饭”?

另辟蹊径

青蟹住进“单身公寓”

过去,青蟹养殖常在海里或养殖塘里进行,一到冬天水温下降,青蟹就会躲进泥塘过冬,不仅易染病死亡,也加大了渔民的捕捞难度,导致市面上青蟹数量锐减。

在渔博会现场,一栋蓝色的青蟹“公寓”模型,展示了青蟹养殖新模式。这栋“公寓”外观如超市货架,上面整齐排放的一个个小盒子就是青蟹的“单身公寓”。

“这栋‘公寓’可不简单,不仅有立体水循环系统,可以保证水质和供氧;还有一体化排污系统,能让排污像抽水马桶一样方便,一键排出;更有智能投喂系统,让青蟹不愁吃喝。”现场工作人员盛小兵说,该系统避免了天气、温度、水质等外界因素的干扰,养殖户可严密监控青蟹生长的全过程,提升青蟹的品质和存活时间。

新设备带来新养殖模式,新养殖模式催生新的商业行为。“住进‘公寓’的青蟹活得更长,就能够错峰上市,挣得差价。”盛小兵举例道,如果10月底把青蟹放进养殖箱内暂养1个多月,到了12月,市面上青蟹减少,青蟹价格能上涨二三倍。

青蟹一生要经历10多次蜕壳,蜕壳后全身干净,营养价值更高,且肉质细嫩、香味浓郁,深受老饕喜爱。但在养殖塘,捕捞软壳青蟹只有2个小时的窗口期,如果错过了,蟹壳就会变硬。盛小兵说:“住进‘公寓’的软壳蟹的保存时间可以延长至10个小时,养殖户可以收获更多的软壳蟹,把软壳蟹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渔获保鲜难如何破解?

制冷升级

金枪鱼轻松“走四方”

金枪鱼是全球公认的高端营养食材,被誉为“深海极品”“鱼中之王”。但是这一深海美味,从海里到老百姓的碗里可不容易,各个环节都需要无缝衔接,要维持零下60摄氏度的超低温冷藏,保持细胞的鲜活性,并杀死寄生虫,让金枪鱼食用起来肉鲜味美,营养也不会流失。

位于福州综合保税区的正福超低温冷库,实现了超低温冷藏金枪鱼等高端水产品,让更多老百姓吃上新鲜海味。这样的超低温冷库的核心“奥秘”,在本届渔博会上也可以窥见。

在雪人股份展区,3台压缩机组“三足鼎立”,展示企业的制冷硬实力。“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心脏。”现场工作人员说,在冷链运输中,雪人股份能为冷链客户提供预冷、加工、仓储、配送等环节的温控解决方案,“小到10立方米,大到20万吨的冷库,雪人都能提供一站式冷链温控解决方案。”

吃海洋美味,不仅要新鲜,还要低碳。雪人股份开发出氨、二氧化碳等天然工质制冷剂的制冷技术和热泵技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相比于传统的氟利昂等制冷剂,氨及二氧化碳属于环境友好型制冷剂,不会破坏臭氧层,温室效应潜值低。”该工作人员说,而且氨和二氧化碳的制冷系统适应性强,可以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工作,应用范围广泛。(记者 蓝瑜萍 冯雪珠)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