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我们曾经在鼓岭上有一所房子,这个家究竟在哪儿呢?”2015年,鼓岭之友穆言灵第一次踏上鼓岭寻访时,只有一张标着序号的旧时地图和184号的旧址,这些序号对应的住所究竟在鼓岭何处?一切还是个谜。

为了弄清问题,对这段往事感兴趣的中美民间研究者逐渐走到一起,他们挖掘了很多故事,一座座故园的历史重见天日,福建首个外侨寻根影像数据库——“鼓岭家·谱”也由此诞生。2023年,在中外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184号旧址终于真相大白。6月20日上午,穆言灵、毕乐华、张又新等鼓岭之友访问穆家旧址和古堡别墅,“我们又‘转厝’(福州话回家)了”。此时离穆言灵研究鼓岭已将近十年。

寻故地

旧址勾起满满回忆

天幕低垂,芦苇摇荡,艳阳洒满鼓岭。沿着铺满砂石的坡道向高处走去,风从南面吹来,携带闽江的湿润水汽,让人感到清爽。“看,这就是你们老房子的旧址。”在鼓岭管委会工作人员的指引下,穆言灵看到了自己找寻多年的穆家别墅旧址,情绪激动,喊出声来:“我真是太开心了!从1948年到今年已经76年了,谁能想到我们能找到老房子!”

穆家别墅旧址位于一小片平坦的高地上,鼓岭管委会在旧址上砌起了一堵墙,“穆家别墅旧址”和英文“SKYE”的标牌诉说着穆家的往事。“SKYE”意为“斯凯岛”,因为他们老家是在苏格兰一个叫斯凯岛的地方。1948年,穆言灵公公穆霭仁从当地村民手里购置了一栋遭到台风破坏的石厝,打算重新修缮,房子的名字也提前取好了,就叫“斯凯岛”。

一张老照片显示,时年28岁的穆蔼仁面对闽江,意气风发地站在石厝残余的断墙前,想在这里修建起一个温暖的家。穆言灵的爱人穆彼得当时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遗憾的是,1949年,穆蔼仁就离开中国,房子最终未能修成。

鼓岭历史文化研究团队成员、当地人郭庆扶着穆言灵在荒地中辨认,他们在房屋旧址南面找到一口古井,一道保存相当完好的防风墙基础,部分地基,些许残砖碎瓦。古井被埋在土里只露出一圈井沿,地基上还残留白石灰。穆言灵取出手机拍下旧址的画面,发送给身在美国的爱人。她说:“我先生的身体不是太好,所以这次他没有来,等明年身体好一些就能来。我要带一些东西回去让他看看,他一定很开心!”

穆蔼仁大学期间加入美国飞虎队帮助中国抗战,一生数次进出中国支教,先后任教于福州英华中学、福建协和大学。晚年,穆蔼仁仍作为志愿者到武夷山学院教授英文,他的一半骨灰撒入第二故乡的闽江。和中国的友谊在穆蔼仁家族延续了三代。

确认穆家别墅旧址颇费了一番功夫。郭庆出了很大力,他翻山越岭,还动用了无人机,鼓岭故事的魅力深深吸引着他。

6月20日,他拖着受伤的腿坚持来到现场,为鼓岭之友讲述寻找过程。他说:“鼓岭别墅有个特色,家家户户都会修筑防风墙,以便抵抗每年台风的吹袭。根据照片看,穆家别墅建在高处,门前有一条坡道,天气晴好时能看见山下波光粼粼的闽江。”在确认了坡道、扇形地貌和周边建筑相对关系后,最终确认这里就是穆家别墅的旧址。为了方便通行,鼓岭专门修了一条通往这里的砂石路。

忆旧事

打虎英雄家族有网球高手

结婚照,打虎归来,英华校庆,毕乐华的童年……古堡别墅墙上,10多张老照片为柯志仁家族在鼓岭的生活留下了印记。“这是我外祖父柯志仁,他是鼓岭著名的打虎英雄”“这是我7岁时的照片,当时就在鼓岭”……83岁的毕乐华对着一张张老照片回忆过往。

柯志仁,美国传教士,1900年来华,在福清生活了近40年,兼任培元书院院长,1944从福清返回美国。古堡别墅就是柯志仁家族在鼓岭的避暑别墅。

柯志仁是知名猎手,鼓岭那时有虎患,为了保证鼓岭一带居民的安全,他组织了一支打虎队进山打虎,被当地人奉为打虎英雄。柯志仁写的《蓝虎》一书,讲述了他在福建狩猎的过程,以及与一只神秘的蓝色斑纹老虎的相遇和错过。

古堡别墅墙上,就有一张柯志仁和所猎获老虎合影的老照片,这勾起了毕乐华对于老虎的记忆:“我们有一次去白云洞,在那附近我们听到老虎的叫声,我妈妈非常害怕。我至今还记得她当时恐惧的样子。”

毕乐华的父母都在中国出生,父亲在上海任职,母亲柯妙玉在福州,恋爱期间两人频繁鱼雁传书,之后在仓山石厝教堂喜结连理。婚后两人均任职于福州英华中学。

毕乐华从小在中国长大,年逾八旬至今乡音未改,见到鼓岭的朋友们,依然能说上一些地道的福州话,清晰地说出儿时玩伴的小名。去年她还重遇童年闺蜜李怡英,“英”“华”时隔多年重逢,相谈甚欢。

这次回鼓岭,除了儿时住过的古堡别墅,她还来到了鼓岭网球场。站在网球场前,毕乐华取出一张鼓岭网球赛老照片,她的父亲获得了这场网球赛的冠军,照片里的他正和对手握手示意,笑容满面。“从1931年我父母亲结婚开始,一直到1948年,除了中间几次去浙江莫干山避暑外,我父亲几乎每个夏天都在这里参加网球赛。”毕乐华回忆道。

除了运动天赋外,写作也是柯志仁家族一直延续的传统。柯志仁编著的《华南鸟类》以鼓岭鸟类为研究对象,是记录中国鸟类最早的现代科学著作之一。这本书由柯志仁及其儿子柯约翰主笔,女儿柯妙玉撰写故事并绘制图例。毕乐华于2023年将此书及一批石雕摆件、精美绢扇等藏品赠予鼓岭管委会,如今收藏于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

毕乐华也有写作基因,如今她刚刚写完两本书,其中就有讲述家族和鼓岭生活的故事。她计划将这两本书赠予即将开馆的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

寻旧物

中国红鞋代代相传

穆言灵很早就喜欢中国文化,上大学时,她和“中国通”穆彼得相识相恋。共同的向往让他们在1988年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这里工作生活达30年,直到2017年返回美国。穆言灵曾主持央视“希望英语”栏目,女儿爱中、爱华自幼接受中国文化,这一对美国“姐妹花”曾登上央视春晚的大舞台,一时家喻户晓,爱华长大后也成为央视的一位知名主持人。

离开穆家旧址,穆言灵带走了三样残片——地砖、瓦片和墙里的石灰块。“彼得还在美国等我的消息,这些算是穆家在鼓岭的一些见证。”穆言灵说。

老物件凝结着岁月,见证着友谊。穆言灵主理的“鼓岭山居生活博物馆”(富家别墅)收藏数百件鼓岭的老物件,大部分由她和鼓岭之友捐赠。在穆言灵的家中还保留着当年穆彼得所用的襁褓、中式红色虎头鞋等,鞋子由鼓岭妇女一针一线缝制而成。

爱中、爱华怎么样了?穆言灵告诉记者,小女儿爱华如今在美国一所大学负责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依然和中国朋友们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大女儿爱中的孩子也一岁半了。“爱中的孩子出生时,也穿上了爷爷曾穿过的红鞋子。这双中国的红鞋子,爷爷穿过,爱中爱华穿过,现在爱中的娃娃也穿上了。”

穆言灵希望,这些凝聚时光和记忆的纪念物,能在家庭内部代代相传,也希望后代能借此再一次踏上鼓岭寻根之旅。(记者 林玉和 朱榕)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岩湶号2024年春茶选品暨状元交流活动于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