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aloha(夏威夷语你好),请大家跟着我一起念,aloha。”23日,2024“鼓岭故事”分享会举行,程高登以一句夏威夷语作为开场白,向大家打招呼。穿着彩色夏威夷衫、戴着一顶牛仔帽的他来自程吕底亚家族。翻开他们家族的历史,可以发现他们和福建的近代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续写百年教育情缘 追寻程吕底亚家族的福建足迹

程高登与妻子在鼓岭·家族故事展示馆内找到先辈的照片。记者 林双伟 摄

播撒近代女子教育火种

“其实我们和一般家庭没什么不同,小时候都生活在农场里,家里并不富裕。我看到的程吕底亚第一张照片还是她45岁时才照的。但是他们相信男女平等,所以有一天就有了一个理念:一起建一所学校,一所让女子接受教育的学校。”程高登说,家族和福建的渊源,都源于家族的一位杰出女性——程吕底亚。

1889年12月,26岁的程吕底亚来到中国,在福建开始50余年的办学生涯。她先后创办了四所学校,在福清创办毓贞女校(今福清第二中学)、在兴化(莆田)开办内女学(咸益女校的前身,今莆田第九中学)、在平潭开办毓贤女学堂(今平潭实验小学),在福州创办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华南女子学院前身)。私立华南女子学院培养了许多知识女性,有力推动了近代女子教育的普及。

程吕底亚身体力行点燃了女子受教育的火种,并将平等教育的理念薪火相传。华惠德是程吕底亚的侄女,也是程氏家族到福建的第二位成员。她1906年来到福州,在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任教。当时,来自不同国度的女性齐聚,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让女性也能够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

“在华南女院你可以看到一座校舍,底部是西方的结构,屋顶则采用中式风格,这就是当时中西融合的体现。”程高登回忆说,这座校舍也留下了程吕底亚家族的印记,大家都在为福州女子教育的发展作贡献。“程吕底亚的两个侄子中,一个是我的爷爷程盖瑞特,是一名医生;还有一个是弗雷德,是一名建筑师,他建造了华南女子学院旧的教学楼,以及鼓岭的万国公益社。”

父子接力延续“华南缘”

程吕底亚带来了父亲程闽岱撰写的讲述家族历史的书籍《The Trimble boys》。程闽岱特别提到了跟随程高登夫妇俩参加美国青少年中国研学营的经历,当时他已八旬高龄,依然兴致勃勃地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演讲等项目。

程闽岱出生于福建宁德古田的连绵群山间。他92岁生日所拍的一张照片显示,他穿一身大红唐装,背后是中式屏风、挂着大红的“寿”联,面前是一碗热腾腾的太平面。程闽岱虽然12岁就离开了福州,但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贯穿了他一生。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为中国福建福州市和美国华盛顿州塔科马市在教育领域的合作而努力。

百年前曾姑婆为何在这里办女子教育?自己父亲又是怎样在这里长大的?1989年,程高登踏上了追寻先辈足迹的旅途。他携妻子首次来到福建,并找到了曾姑婆当年创办的华南女子学院。2005年退休后,程高登携妻子到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任教。

1994年,福州市和塔科马市结成友好城市,在经济、教育、体育等多领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程闽岱父子的共同努力下,塔科马市普吉湾大学和华南女院的研学互访项目成功实施。“普吉湾—华南项目至今已持续了30年,6月8日我在美国参加了这个项目30周年庆祝活动,几位项目参与人分享了她们对中华文化的感受,以及在华南教学的经历对她们人生的影响。”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任建红说。

从2005年至今,程吕底亚家族一直向华南女院捐资,用于设立助学金、添置学院办公设备、改善教师工作环境。

“我们就是他们延伸的家庭成员。”福清二中的老师说,他们同样受益于程氏家族的牵线。2018年10月,在程高登的推进下,夏威夷圣心女子学校与福清二中签署友好协议,缔结为姊妹学校,双方协定定期开展互访。

让更多年轻人在鼓岭交流互鉴

站起来,伸出手臂,举起双手,深呼吸。故事分享会上,程高登带领大家一起做起放松操,呼吸鼓岭的新鲜空气。

“鼓岭是个非常棒的地方,空气清新,凉爽舒适。”程高登多次听父亲讲去鼓岭度假的往事,“我们并非仅仅为度假而来,还开展了各种学术交流活动”。

据家族族谱记载,当时的鼓岭,还是近代中国有影响力的经济文化、社交和学术交流中心,聚集了一批有识之士。每年夏季趁着闽江涨潮,他们就动身前往鼓岭。在这里,程盖瑞特总是在鼓岭小屋的客厅里与其他人交流医学技术;程吕底亚和华惠德则与老师讨论学校的发展。那时吵闹的孩子们就会被告知“嘘”。

如今,程高登夫妇仍在孜孜不倦地为先辈当年创办的学校奔走,他们渐渐将课堂搬到了鼓岭。去年,他们带领夏威夷圣心女子学院和华南女子学院师生们到鼓岭,参观千年柳杉,走进“鼓岭故事”展馆,了解中国文化。

程高登说:“下一次带普吉湾大学的学生来这里,我会选择让他们七月份先去平潭,再去泉州,等他们满头大汗,觉得非常热的时候,再带他们来鼓岭避暑。”

幽默的说辞让大家哈哈大笑。“实际上,我相信鼓岭深厚的底蕴能让不同文化的年轻人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我希望他们可以保持开放,分享思想,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中国的哲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程高登说。

百年前,鼓岭的外侨大多是来自西方的传教士、外交官、商人,他们每年夏季在度假;离开鼓岭后,他们在福建各处兴学行医,建起医堂、学堂,奠定了近代福建教育、科技、医学发展的坚实基础。师大附中、华南女院、格致中学、福清二中、福清三中等百年名校的背后都活跃着这些外侨家族的身影。(记者 燕晓 朱榕)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享“福”利啦!福建好物来了——“e福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