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清:生态式种田 呵护饮用水源

福清东张水库附近的生态式种植稻田。

东南网7月2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卞军凯 通讯员 吴坤虹 郑瑞芳 文/图)前段时间,福清市东张镇三星村的650亩水稻成熟后陆续收割。今年,这里的水稻种植不施肥、不打农药,亩产量约为350公斤,只有往年的六七成,但却收获了更大的生态效益。

与三星村水稻田毗邻的东张水库,是福清70万群众的饮用水源,也是“一闸三线”工程向平潭输水的重要调节库。水库周围的农田实行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式种植,减少了农业污染源,水库水质提升成效显著,饮用水源更加安全。

保护饮用水源,不能放弃种田

收割机轰鸣,在稻浪中穿梭作业,色泽金黄、颗粒饱满的稻谷接连装满运输车……7月中旬,在东张镇三星村的稻田里,随处可见繁忙、喜悦的丰收图景。

稻田不远处,就是碧波荡漾的东张水库。1958年,东张水库建设时,主要承担农业灌溉。如今,东张水库升级为福清人民主要的饮用水源地,供水范围包括18个镇街。2023年7月起,随着“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东张水库又成为向平潭供水的调节库,水生态的要求更高了。

在东张水库周边,有东张镇、镜洋镇的3000多亩农田。农民耕作使用的肥料、农药,让农田中含有富余的营养盐,随雨水流入水库后,会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增加,成为农业污染源。

一方面,要高标准保护饮用水源;另一方面,不能让农田撂荒。如何取舍?

去年,福清开展东张水库水质提升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将农业污染源作为攻坚重点之一。结合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的意见,确定了治理农业污染源新模式:启动东张水库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土地流转,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打造不施肥、不打药试验田,形成生态缓冲带,减少农业污染源入库。

水稻产量虽下降,水库水质提升了

去年3月,土地流转工作启动,到9月底,水库周边2000多亩流转土地完成交地,由福清市水系联排联调中心和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联合开发经营。

“按照计划,约1000亩土地以种植水稻为主,其他地块则根据农时和地理条件种植巨菌草、蜜本南瓜、油菜花等作物,以不施肥、不打药的生态种田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旨在有效削减土地过剩的营养源,最大程度减少进入东张水库的农业污染,从而确保群众饮水安全。”石竹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泽胜介绍。

土地流转后,不误农时。今年3月,位于水库周边的已流转农田进行了早稻插秧。其中,东张镇三星村种植了650亩早稻,作为不施肥、不打药的试验田。在镜洋镇墩头村,根据农业专家建议,约78亩生态试验田栽种了易于管理、吸肥能力强的红薯等农作物,削减原有土地的过剩肥力。

7月初以来,三星村试验田的早稻陆续完成了收割,平均亩产为350公斤左右,产量比往年明显下降。福建省农科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钟佃作了估算:“跟传统的栽培相比,产量会减少40%左右。产量虽然减少了,但是整个东张水库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却得到控制。”

经济账亏了,生态账却赚了。据了解,经过一年努力,东张水库周边试验田土壤全氮总量削减了约3.9%,全磷总量削减了约10.6%。东张水库水质提升成效显著,与2022年相比,2024年1—5月污染物监测指标中,氨氮同比下降了47.4%,藻密度同比下降了30.4%。

农民可赚两份钱,生态效益能长久

生态式种田,将原来是污染源的农田变成了生态屏障。然而,农作物产量降低,农民心里一时难以接受,如何获得他们的长久支持?

为最大程度保障农户权益,福清将土地流转费用高标准定为每亩每年1100元。此外,就近聘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户,负责生态试验田的种植。东张镇三星村村民陈家熙就是其中一员。

“每天还是在这些田里忙活,种田方法变了,收入也提高了。”陈家熙说,除了土地流转的收入,他一天还有160元工资,赚了两份钱。现在,三星村有20多名像陈家熙这样的农户,在生态试验田里打零工、领工资。

镜洋镇墩头村村干部吴文宝介绍,该村先行种植的78亩生态试验田,平时固定聘请2名村民耕种,每月工资4500多元;农忙期间需要临时聘请10多名村民,每人每天工资160元。全村共流转290多亩土地,按照这一模式,村里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都有机会到田里“挣工资”。

如今,全过程禁肥禁药的生态试验田,为发展高附加值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据介绍,三星村第一批种植的生态水稻,因为采用绿色、生态的方式,稻谷品质更优,稻香扑鼻,广受市场欢迎。截至目前,稻谷已全部被企业认购。

“生态式种田的多样化收入,生态农产品的高附加值,预计将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土地流转行列,成为水库生态环境的守护人,共同呵护饮用水源。”周泽胜表示。

责任编辑:赵睿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委社会工作会议召开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