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11月14日讯(福建日报记者 方炜杭 卞军凯 通讯员 郑福春)上月,全球最大的26兆瓦级海上风力发电机组在福清下线,从一片荒芜海滩起步的福建三峡海上风电国际产业园,打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海上风电产业链;
眼下,由一座偏远渔岛“蝶变”的福州港江阴港区,6号、7号泊位扩能二期项目建设进入冲刺阶段,投产后将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的单体连片经营集装箱港区;
近期,连江培育的优质海带种苗搭乘航班,反向销售到中国海带人工繁育的发源地——大连,逆袭的背后是福州现代渔业快速发展,多项水产苗种品质、产量稳居全国前列……
伴海而生的福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向海图强,是福州推进现代化建设历程中激扬的主旋律。
在连江县定海湾,全国首台半潜式渔旅融合深海养殖装备“闽投1号”迎风矗立。原浩 摄
1994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吹响了“向海进军”的号角。
福州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坚定不移向海进军,坚持基础先行,夯实产业支撑,突出创新赋能,推动海洋经济由小到大、由大到强,海洋生产总值从1993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250亿元,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三、全省第一。
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福州、厦门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日前,福州召开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推进会,号召全市上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着力在海洋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涉海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海洋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培育等方面争作示范,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
建设一流港口,激活“黄金岸线”
派江吻海的福州,拥有963千米黄金海岸线。向海而兴,福州持续发力国际深水大港建设,为海洋经济发展筑牢基础保障。
福清江阴,镶嵌于福建最大海湾——兴化湾北岸的一颗明珠,坐拥“全国少有、福建最佳”的港口条件。囿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长期以来,江阴只是一个寂寂无闻的偏远渔岛渔村。建设“海上福州”的强劲东风,吹动了江阴扬帆起航。2000年,福州港江阴港区1号泊位开建,从此开启了大步快跑的高速发展模式。
迎着初冬的凛冽海风,远眺江阴港区的一座座码头泊位,只见各类集装箱、散货等不停装卸,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从这里扬帆出海,走向世界。据悉,江阴港区已开通内外贸航线67条,其中“丝路海运”航线13条。今年1—9月,江阴港区出口汽车14302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64%,成为我省“新三样”产品出海的重要通道。
沿着海岸线一路向北,来到福州港罗源湾港区可门作业区6号、7号泊位工程建设现场,各类施工机械和作业人员在海风中来回奔走,有序忙碌。10月,该工程完成主体结构施工。当前,作为工程配套项目的火车装车连接线建设全面铺开。
该工程项目副经理林志航介绍,工程新建6号3.5万吨级散货装船泊位、7号30万吨级散货卸船泊位及配套设施,并改造升级4号、5号泊位,未来将形成“大码头、大物流、大通道”的运输格局,推动可门作业区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散货物流枢纽和储运基地。
聚焦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目标,福州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推动基础设施补短提级、港航服务业态升级,促进港产城融合和港航贸一体化发展。
至今,福州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179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5个,总通过能力近2.2亿吨,航线通达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货物吞吐量超3.3亿吨、排名全球第17位,集装箱吞吐量368万标箱、排名全国第15位,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夯实产业支撑,打造“蓝色引擎”
“上岸喽!”近日,福州宏龙集团的远洋捕捞运输船装载2048吨冻鲐鱼,运抵福州马尾港,为海洋食品加工企业送来丰富原料。
“我们公司成立于1995年,从几条渔船起步,在‘海上福州’战略带动下,发展到拥有177艘远洋渔船,还在印尼设有远洋渔业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民营远洋捕捞企业之一。”宏龙集团负责人介绍。
30年来,一个个远洋渔业企业乘风崛起,助力福州远洋渔业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国前列,建设全国第三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远洋渔业基地。今年前9个月,马尾海关监管进口远洋渔获超14亿元,同比增长15%。
向海图强,产业支撑是关键。福州大力发展海工装备、临港化工新材料、远洋渔业、海上风电、深远海养殖等海洋产业,推动产业强链延链补链、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位于连江粗芦岛的马尾造船厂,前身为福建船政,诞生了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蒸汽轮船、第一艘钢质军舰、第一架水上飞机等数十个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
今年初以来,马尾造船厂捷报频传:全球最大的敞口集装箱船、福州首艘汽车滚装船先后交付;2艘79.8米大型金枪鱼围网船开工;700TEU集装箱船的坞修项目圆满完成……“我们打造全省最大的特种船舶生产基地,致力于为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生产扬帆出海的多种船舶。”马尾造船厂有关负责人说。
走进福清江阴港城经济区中景石化科技园,管道连绵,高塔林立,储罐星罗棋布。过去,中景石化以生产薄膜为主,但上游原料聚丙烯无法稳定供应,导致常常停产,于是向全产业链进军。
时下,中景石化第三套年产100万吨丙烷脱氢项目(生产丙烯)正快马加鞭推进建设,第四套聚丙烯装置也正在加紧调试,两套装置预计于今年年底前投产。“届时,中景石化丙烯、聚丙烯年产量分别达到280万吨和380万吨,将成为全球单厂最大的丙烯、聚丙烯生产基地。”中景石化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说。
聚丙烯“全球之最”的背后,是临港化工新材料产业蓬勃发展的势头。今年1—9月,在万华化学、中景石化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江阴港城经济区实现化工新材料产业产值578.9亿元,同比增长39.6%,加速成长为千亿级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平台,为打造更高水平“海上福州”筑牢坚强产业支撑。
强化创新赋能,培育新兴产业
无边无际的海洋,是一座资源丰富的蓝色宝库,蕴含着迸发新质生产力的巨大潜力。
近日,位于福州新区元洪功能区的福建长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河豚、鲍鱼等海洋生物提取物为原料,自主研发生产的系列功能性食品成功面世。
“企业从原来单纯做鲍鱼类产品转型升级,集中力量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核心技术攻关和研究成果转化,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功能性食品,后续将投入更多精力,在海洋生物医药方面寻求突破。”长太国际总裁王丁奋说。
福州新区锚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生物医药产业园一期等平台,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利用海洋生物边角料、贝壳等材料,开发涵盖食品、化妆品、食品消杀等多品类系列产品,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新兴产业。
深不可测、难以捉摸,是人们对大海的固有印象,却也隐藏着海洋信息科技发展的广阔空间。
福州在全国率先打造海联网工程,在天上有高通量卫星当“基站”,渔船安装卫星终端后相当于有了“移动WiFi”,实现了“空天地海”一体化卫星互联,让渔船在海上也能获得通畅的网络通信服务。目前,达华集团专为大中型海洋渔船打造的新一代高通量卫星通信终端,已覆盖全省5000艘、全球近万艘渔船,为数以万计的渔民提供服务。
海洋科创,成为打造更高水平“海上福州”的新动力。据悉,福州设立海洋研究院,嫁接6个海洋产业联合研发中心,建设4个海洋科创成果集中转化区,形成了“1+6+4”海洋科创体系。目前,已培育涉海省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涉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38家,推动更多海洋科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春潮拍岸千帆进,逐浪前行海天阔。福州市领导表示,今年是“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提出30周年,举办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有着特殊意义。福州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州”,努力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福州力量。
责任编辑:庄婷婷
- “海上福州”主题摄影作品征集启动2024-10-19
- 劈波斩浪 奔赴深蓝——“海上福州”建设亮点采撷2024-06-05
- 连江推进海上福州建设 吃透“一条鱼”新添“国字号”2023-10-25
- “海上福州”破浪前行 蓝色梦想照进现实2023-10-05
- 福州加快打造海洋科创高地 助力“海上福州”发展2023-02-01
- 福州市政协委员热议打响海上福州国际品牌2023-01-04
- 闽江学院组建“海上福州”研究院2022-12-13
- 连江打造环马祖澳滨海旅游度假区 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评审2022-10-21
- 扎根一线 科特派为海上福州“添翼”2022-10-17
- 连江:做足海的文章 带动乡村振兴2022-10-09
-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
温铁军教授讲座引发深思 福州市图书馆见证智2024-11-14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