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全球每产生十张新的造船订单,就有超过六成流向中国。船舶制造是我国优势传统产业,面对新形势、新发展,中国造船业这艘巨轮如何继续乘风破浪、向海图强?2024世界航海装备大会及2024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举行期间,记者从连日来举办的多场论坛、签约活动中,探寻中国船舶制造业提质升级的“新航迹”。

加快智转数改

向高端船舶制造领域攀登

34号82600吨散货船“XH DREAM”提前95天交付;全通舱盖62000吨多用途重吊船8号船提前153天交付……船舶数字化工艺赋能建造发展论坛上,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综合技术部部长严兴春通过一组造船交付时间,展示了智能制造如何赋能企业转型升级。

造船数智转型中,沿海船企风生水起,内河船企如何找准出路?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首席专家高级工程师李正建通过“灯塔工厂”——新能船舶绿智工厂项目给出答案。该项目对标海船生产工艺,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建设了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走出一条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的新路径。

一个个创新成果、一项项科技突破都在说明,数字化转型是船舶工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正如海克斯康数字智能海事技术部经理赵茂林所说,智能制造转型对企业运营、管理层、执行层带来了积极影响,有必要加快推进船舶行业数字化转型。赵茂林也指出,改革不会一帆风顺。“当下,智能制造转型面临着新兴技术应用难度大、专业人才短缺、转型资金缺乏、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困境。”

对此,李正建建议,政府需加强规划引导及政策支持,行业应促进协同合作与资源共享,企业需明确转型目标,发挥主体作用。“船舶工业体量大、质态优、前景广,我们应借着数字化的东风,赋能我国船舶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绿色转型

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前,船舶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

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官良清表示,从近两年新能源船舶现状来看,船舶采用不同技术路径,涉及LNG、LPG、甲醇、氨、氢、电池、核能、风能等相关动力技术,实现低碳或零碳排放。“我国应加快零碳排放船型开发、零碳燃料船舶新型发动机研制及船舶碳捕获技术研究,抢占零排放船舶市场先机,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中国造船业的绿色转型不仅是自我发展的需求,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应对之策。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国际部主任谢予表示,中国是一个造船大国,我们有很多应用场景,可以给全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技术来实践的场景,我们必须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面对各种挑战,推动船舶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全球减碳背景下,电动船舶正成为航运的“绿色风潮”。武汉长江船舶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文军介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7月,中国电动船舶已建和在建数超过700艘,船型主要包括游船、散货船、小型辅助作业船等,应用场景主要集中于长江、珠江、闽江、京杭运河、内湖、内河、岛屿以及沿海港口等。

记者还注意到,在福建船舶集团签约仪式及新品发布活动上,绿色成为一大特点。“目前,公司权属船企手持订单113艘,合同金额约50亿美金,绿色能源船舶34艘,合同金额约23.44亿美金,占比46.88%。”福建省福船海洋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发部副经理于洪江介绍,福船集团作为福建省最大的造船企业,先后成立了LNG船舶工作专班、电动船舶工作专班、电动船舶设计研究中心、电动船舶研制总装基地,并制定相关激励制度,鼓励支持新能源船舶研发,为推动福建省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智能船舶示范区注入发展动能。

保护知识产权

激活国际竞争“密码”

“知识产权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这是在17日举办的中国船舶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论坛上,与会嘉宾达成的共识。

在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秘书长吴洁看来,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保护创新就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回望过去,中国船舶工业在知识产权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从早期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如今的自主创新、突破发展,我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知识产权体系。特别是近年来,船舶行业在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会上发布的《中国船舶行业专利高质量发展指数报告》和《中国船舶工业知识产权发展报告》(2024)可以看出,自2008年开始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以来,船舶行业在专利数量和质量上均有大幅度的提高。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知识产权分会秘书处办公室主任姚潇认为,中国在全球船舶工业专利申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中国在全球船舶工业领域的影响力也在日益增强。

“但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当前船舶行业在知识产权领域仍面临诸多挑战。”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陈文波指出,一方面,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技术壁垒不断加高,另一方面,知识产权的运用和保护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

知识产权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作用,对此,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廖煜雷表示:“我们将聚焦海洋机器人前沿技术,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断产出有用的、好用的高价值专利,提升海洋无人装备运用水平,助力船海领域形成新质生产力。”(记者 颜澜萍 傅亦静/文)

责任编辑:赵睿

相关阅读
关键词: 船舶制造业
最新福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周祖翼赴漳州调研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