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福州新闻
分享

福州成功下水深远海养殖平台12台(套),创下投放、投产数等多项全国第一

敢闯敢试 挺进深蓝

福州:敢闯敢试 挺进深蓝

位于连江定海湾的“百台万吨”生态养殖平台。记者 林双伟 摄

在刚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上,福州连江展馆亮出了搏击沧海的“长缨”——“闽投1号”“定海湾1号”“乾动1号”等近十台海上养殖重器,彻底颠覆了大家对耕海牧渔的传统印象。

“老传统”是怎样的?迎着海风,站上位于连江定海湾的“闽投1号”甲板往回看——

近岸浅海区,依稀可见零星传统木质渔排,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渔民从捕捞到养殖的初代尝试。向远延伸,黄蓝相间的塑胶渔排整齐排列,比起木质更抗风、更环保。而靠近“闽投1号”的周围,数十个圆形网箱星罗棋布,结构更稳固、材料更先进,这是第三代海洋养殖装置。

“‘闽投1号’属于第四代‘住宅’,深远海养殖平台。”“闽投1号”运营方、福建福鱼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航介绍,从200米的近岸向3公里的外海拓展,养出的大黄鱼品质和口感都接近野生大黄鱼,产值、售价也更高。

30年前,福州在全国沿海城市中率先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这片被称为“聚宝盆”的蓝色海域,承载着一代人的梦想。

今天来看,向海图强,福州已是“数一数二”:渔业产值位居全国第一,水产品产量全国第二。但要从海洋大市向强市转型并不容易:一头是用工荒、近海养殖空间不足等“老大难”问题亟待解决,一头是刀刃向内的转型发展在倒逼,从生产模式到观念意识变革无法一蹴而就。

转型之难,难在谁去引导?谁来投资?谁来操作?而这也正是在传统渔业迭代中,福州着重发力点。

2017年,中国与挪威合作的“超级渔场”问世,在水产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

我们能不能用?全国渔业第一县连江率先行动,密集开展座谈,倾听渔民、渔企真实需求。这与国内重型装备制造行业“排头兵”上海振华重工集团不谋而合,共同促成全国首个深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首个深海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诞生,让渔民的梦想照进现实。

“新平台可以自动旋转,三分之一的网箱露出水面,与空气、阳光充分接触,解决了附着物难题。”“振渔1号”使用方、福州力美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福安告诉记者,平台还能自动监测海水pH值、盐度和含氧度,通过手机就能掌握它的一举一动。

与上海振华重工合作,仅仅是福州搭建海洋经济科技创新政产学研协同平台中的一例。从2018年开始,福州在全国率先推动鲍鱼、大黄鱼等海水养殖业从内湾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

在省科技特派员、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副站长王为刚看来,作为高新技术,深远海养殖装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资源,得愿意“试错”、敢于“试错”,“许多有益的尝试、好的发明往往诞生在这个过程中”。

空间能不能再大一点?在连江,3000亩海域陆续完成出让,可供10余座深远海养殖平台落户。

参与者能不能更多元?除了养殖企业,造船企业也争相入局,全市建立“企业+集体+渔民”多元化合作机制,“乾动”“定海湾”等本土企业自主研发的尝试更是先人一步。

政策引领能不能更大胆一点?市县两级接连出台《关于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十条措施》《连江县深远海养殖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支持和促进深远海养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试行)》等一系列全省率先举措,让各方吃下“定心丸”。

可以说,福州实践不断触碰天花板的积累,为全国深远海养殖装备建设提供了一个个样本。短短7年时间,全市已成功下水深远海养殖平台12台(套),撑起的不只是从浅水到深水的一次次尝试,更是创下投放、投产数等多项全国第一。

不过,即便发展势头强劲,新平台建设同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其中,既有市场环境困扰,也有“闽投1号”等“成长快的孩子”在运营周期长、不确定性强、维护成本高等方面需要直面的现实掣肘。

不只福州,这也是许多致力发展深远海养殖城市普遍面临的难题。敢闯敢试,福州再次走在前头。今年3月,在长乐新下水的“航宁1号”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在深海“打地基”,桩基桁架式的平台建设成本仅为浮式桁架类养殖平台的一半,但能产生同样的经济效益。

未来,“航宁1号”负责人王开木有着更清晰的规划,他说:“计划增加1套~2套养殖新平台,有望落户连江,希望探索出‘性价比’更高的养殖模式。”(记者 蓝瑜萍 谢星星)

责任编辑:赵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