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地,儿科“供需矛盾”更加凸显。市政协提案《关于加强我市儿科医生队伍建设的建议》中,提及我市中心城区医院儿科看病难,儿科医生占全市医务工作者比例极低,医生工作强度极高等问题。
有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市从事儿科执业医师219名,其中市级医疗机构59名,县级医疗机构110名,乡镇(社区、厂矿)医疗机构50名。
开诊两小时 接诊超30位病患
6日10时30分,记者来到市第一医院三楼门诊候诊大厅,几位导诊护士正忙着给病患家属排号,不时传来,“挂哪个医生的号?没有哪个医生比较快,都差不多!”“在外面等,等叫到号再进去。”……从导诊护士口中,记者得知早上8点开诊前,便有患者前来取号排队,到了9点半以后基本上是小高峰,有时候诊室的座位都不够坐。
再往儿科诊室里看,每一个诊室里都挤满了小患者和家长,焦急的家长们将办公桌围住,只听见医生不时的问诊,难见其人。
“多大了?怎么样啊?哪里不舒服?”在儿科主任医生吴浩峰的诊室里,他摊开病例,向一位怀抱孩子的家长询问道。记者在候诊大厅的导诊台查到的数据显示,当天上午开诊截至10:45,吴浩峰医生已接诊了三十多名小患者。
“咳嗽是吗?来,小朋友,来听下!”吴浩峰忙得不可开交,一边忙着给病患检查,一边偶尔向家长询问情况:“咳嗽多久了?有流鼻涕吗?”检查完毕后,他收起听诊器,正在给这名病患开药、写病历时,后面排队的家长已把自己孩子领到了办公桌旁,并将挂号单和病例推到了他的眼前。记者在诊室里观察了十来分钟,几次试图跟吴浩峰医生搭话采访,但他忙得无暇顾及。
据悉,2014年第一医院儿科急(门)诊共接诊约27万名,2015年截至11月就已超过2014年的接诊量。面对如此大的急(门)诊量,儿科医生们也显得很吃力,平均每位医生的接诊量都有八九十人,高峰期时远远不止。
“每天上班就像打仗一样”
采访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吴永华时,是在儿科住院部的办公室,他戴着口罩,刚从病房回来。“不好意思啊,你们先等等,我刚好有份病例要写。”他的声音略有些沙哑,“你们想了解什么,
要不你们问,我一边回答。”记者随即表示,等他忙完手头的事情,再采访。
五六分钟后,吴永华收起桌上的病例,感慨道:“事情真的太多,每天上班跟打仗一样。”他告诉记者,该院儿科医生(包括门诊)仅8名,人手非常紧张,1名门诊医生平均一天接诊50多名患者,高峰时可达90多名,几乎都是超负荷工作。
“看门诊的时候,基本上是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有时候实在忍不住了,只能跟患者商量,等一等。”吴永华医生说,遇上忙的时候,连水都没有空喝一口,真的一点儿也没有夸张。
“太正常了,我现在已经习惯了,一个上午可以不用去一趟厕所。”一旁在写病历的一名女医生附和道:有一次,我早餐买了放在边上,想趁有空时候随便吃两口,结果一直到下班都没有动。
“精神压力太大了!”
市政协委员陈晓东在提案中强调:“医生也不仅要面对高负荷的工作,还要面对家长的抱怨、投诉、不满,甚至是谩骂、动手!”
“就前几天,好像是2号,我们同事还被家属扇了一巴掌呢!”某医院儿科护士告诉记者,她们给患儿打针或抽血时,可没少挨家长骂。孩子血管细,有时没有办法一下子扎准,家属就开始发脾气。
“把病治好了,那是医生应该的;吃了药,烧没有马上退,就是医生水平不行。”吴永华说,儿科医生的压力和风险都很大,要特别注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特别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他表示,儿科医生相比较其他科室的医务工作者,所承担的精神压力更大,风险更高。他说,现在的孩子都是宝贝,面对突如其来的病痛,家属心情尤其急切,指责、辱骂甚至动手就成了常事。
一方面,儿科病情大多由家长观察表述,病情也变化发展得特别快,全凭医生的经验判断;另一方面,儿科用药的风险比成人高,细微的差别会在机体里产生明显的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科医生要比其他医务工作者承担更多的精神压力和风险。
责任编辑:杨林宇
- 最新龙岩新闻 频道推荐
-
龙岩一司机超员疯狂倒车想逃 乘客“出手”制2017-04-1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