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新闻网讯 近年来,越来越多闽西籍大学生转变观念,返乡投身农业创业。昨日,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据不完全统计,我市返乡从事农创并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大学生有300多人。
“大学生返乡农创,有效益农业的带动、惠农政策的拉动、追求自由的冲动,但主要还是就业压力的推动。”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数年创业,这批“大学生农民”的事业均具备一定规模,并创建出一批示范农场、示范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去年创业产值在50—100万元的有75人,100—300万元的有35人,300万元以上的有18人。
从学历、专业和年龄构成看,专科学历的占七成,本科以上学历的占三成;农业专业学生是骨干力量,占六成;30岁以下的占三成,30—40岁的占五成,41岁以上的占两成。
从创业领域看,因受资金限制,初创时基本选择灵活度大的特色种养业,重点领域是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茶叶等种植与加工,畜禽水产和特种养殖,以及休闲农业等。
目前,我市大学生农创经历主要有四种类型:直接从事农业创业、先就业再创业、子承父业再创业、他行创业转农业创业,其中就业转创业占五成以上。
我市大学生农创相关扶持政策
●对回乡从事农业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市财政每年给予3000—6000元补助。
●今年拟评选大学生农业创业典型,市财政将给予每人3万元创业资助。
●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标准的,优先列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享受农业项目、信贷资金、“五新”推广等优惠政策扶持。
“五种意识”让大学生搞农创更胜一筹
自己建设实验室、探索无抗生猪养殖、研发工厂化堆肥发酵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技术……80后的何晓芳身上蕴藏着巨大能量。“希望能用所学知识,继承父业并做得更好一些。”昨日接受采访时,何晓芳表达了初衷。
中国农业大学营养学本科毕业后,何晓芳又到福建农林大学攻读动物医学硕士。2009年,大学同学、男友周艺随她一同回武平象洞搞生猪养殖,一人搞技术研发,一人搞实践养殖,引领当地生猪养殖业朝着更加规范、环保的方向发展。
从何晓芳夫妇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学生从事农创的诸多特质:文化素质高、思维活跃、反应敏锐、富有激情……创业中,他们表现出了较好的市场意识、科技意识、管理意识、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普遍比普通农民走得更快、做得更好。
在大学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赖智渊,回家乡长汀馆前汀东村搞特种养殖。2008年,怀揣着800元,从养殖竹鼠开始创业,赖智渊将特种养殖业越做越大,豪猪、果子狸、蜜蜂、宠物狗……去年销售额达280多万元。
上月,赖智渊被评为“福建省第二届农村优秀实用人才”;上周,央视《致富经》栏目组慕名采访了这位年仅31岁的创业者。
上杭才溪的王福如,联合8名大学生在家乡创建农业观光创业园,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市场”模式,辐射带动2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逐步形成大学生创业团队。
长汀大同印黄村的胡营德,2010年创办腐竹加工企业,注册“双莲”商标,成功打出品牌,深得市场认可。据调查,我市九成以上大学生农创者都有自己的商标或品牌。
漳平永福西山村的李吉云、李吉雨兄弟,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从事花卉种植,注重营销方式创新,做好产品包装和等级分类,运用电商开拓花卉市场,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元。
(本组报道由记者 林阿玲 通讯员 杨洪先 采写)
责任编辑:肖舒
- 最新龙岩新闻 频道推荐
-
龙岩一司机超员疯狂倒车想逃 乘客“出手”制2017-04-10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