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龙岩新闻
分享

 “我今日奉了命去巡查关口,要查关口无精神实在可怜,只因为昨夜打牌……”

9日晚,上杭县泮境乡彩霞村一个普通的宁静之夜。

64岁的王荣昌听着7岁的孙女王艺铮字正腔圆唱着汉剧《花子进城》,看着旁边35岁的儿子王炜元专注地提线牵引木偶,脸上尽带笑容。他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想起了自己的木偶戏生涯。

学艺

彩霞村,一个富有诗意名字的村庄。

1952年3月,王荣昌出生在这里。

上杭素有“木偶之乡”的美誉。据考证,高腔傀儡戏(也称客家木偶戏)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年前后)自江浙传入上杭。1954年6月,上杭县以“福胜堂”班为基础,组建“上杭县福胜线剧团”。1955年正月,闽西傀儡戏代表队被选拔晋京参加十三省木偶、皮影戏会演。《大名府》一剧被选送怀仁堂为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专场演出。1986年10月,上杭县傀儡剧团被“中国傀儡、皮影艺术学会”吸收为团体会员。

“那时娱乐节目很少,电影都很难看到一次,所以一有木偶戏表演,全村都轰动。”王荣昌很喜欢这种感觉。

因为家境贫寒和仰慕傀儡戏,13岁时,他与弟弟王荣洪便师承白砂乡(现为镇)大金村华成堂木偶戏班班主——高腔著名表演艺人曾瑞伦(闽粤一带民众因其表演技艺高超,称之为“疯神”),学习提线木偶戏高腔表演艺术并跟班演出。

“刚开始师傅不让我们碰木偶,我们兄弟俩只有趁师傅不在,把师傅的木偶偷拿出来学,而且一个人站岗,一个人练习,学得很辛苦。”王荣昌回忆。

巡演

1982年,王荣昌出师。

他与王荣洪组建起泮境乡彩霞木偶剧团,收徒梁其山、梁东山、梁文荣等数十人,亦农亦艺,四处演出木偶高腔戏;1988至1999年,王荣昌先后任彩霞村村主任、村支书,他一边带团演出,一边转变思路,调整种养结构,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至今,王荣昌的剧团在县内外演出五千多场,受众达百万人次,深受闽粤赣周边地区客家民众的喜爱和认同,剧团也因此成为泮境乡、上杭县、龙岩地区的名片。

“演出以上杭为主,有时也会到广东、江西,省内福州厦门莆田等地。”王荣昌说,最多的年份,剧团一年演了6个月又17天。

不少细节让王荣昌印象深刻。有时老百姓要求加戏,演到凌晨1点多还有观众不愿离场。两年前在上杭旧县,剧团从正月初二,演到农历三月初七。由于没有音响没有麦克风,演出到高潮时,当地群众在场地四周竖起竹竿“示威”,以保持现场的安静。而在一次表演《二度梅》时,看到台下一位8岁的小女孩流泪,王荣昌也流下了泪水。

上杭的高腔傀儡戏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广东中山大学研究生造访,加拿大卑诗大学杨端慧博士两度来彩霞村访问,台湾东森电视台、台湾客语名主持人唐山等也慕名来访。

传扬

“你是高腔傀儡戏的真正传人。”这是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叶明生研究员对王荣昌的评价。

王荣昌为客家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倾注了心血。

2000年3月,为了重振上杭傀儡戏事业,王荣昌协同其他著名傀儡艺人筹建全国仅有的傀儡戏艺人自发形成的傀儡戏行业公会——上杭县傀儡戏行业公会。

演出之余,王荣昌还在县内外传徒授艺、协助建班组团,为许多同行、戏班、艺术中心、学校、幼儿园辅导、培养了大批的木偶表演人才,也雕刻、制作了傀儡百余尊(套)、演出道具上千件。

前段时间,龙岩学院毕业的泉州人叶漫云专程开车到王荣昌家,跟着王荣昌学习木偶表演、提线、唱腔。20多天后,她考进了上杭县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叶漫云告诉王荣昌:“我要正式拜你为师!”

近五十年的从艺经历,王荣昌在偶人雕刻、线规、表演、唱腔等诸多方面已达到极高水平且自成体系。他娴熟掌握了提线木偶(高腔)的提线技巧与舞台锣鼓;对角色性格的把握精准细致,对木偶的动作操控精到流畅,许多高难的线控技艺烂熟于心。善于从客家文艺养分中汲取营养。他在傀儡头的雕刻和粉饰、衣冠装饰、表演舞台的全堂设备创新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8年6月,他获得福建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闽西上杭傀儡戏(高腔)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0年9月,他还获得了上杭县民间传统工艺能工巧匠的称号。

“以前是担心‘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如今是渴望有人来学傀儡戏,希望祖传下来的乡音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王荣昌告诉儿子、孙女,也告诉我们,他这一生都离不开木偶,眼下最担心的事情就是传承问题。

责任编辑:林航

相关阅读
最新龙岩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讲习所·众行致远】中秘何以成为三“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