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海峡网9月1日讯 (海峡都市报记者 徐锡思 王金淼 文/图) “打铁仔,我们回家吧!”“老娘啊,咱家的老房子,早被拆啦!”

这样的对话,每天从日出到日落,都会在蔡炳杰和他母亲身上重复。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语气,一样的答案,一样的耐心。“老人每次问,对她来说都是第一次,因为问过之后,她很快就忘了。我不能让她发现这一点,不然她这么要强的人,心理上会受不了的!”

蔡炳杰今年74岁,母亲已95岁高龄。“就像小时候我们不懂事,爸妈容忍我们、陪我们长大,现在他们老了,生命会有远去的一天,我们当然要让老人开开心心,直到最后一刻。”蔡炳杰说,这种平凡无奇的事,每个人都能做到,就看愿不愿意。

每天早上,蔡炳杰都会到服务站,带母亲在院里散散步

每天早上,蔡炳杰都会到服务站,带母亲在院里散散步

掐着时间陪母亲 慢慢成了生物钟

每天早上7点,蔡炳杰会准时出现在丰泽区城东街道埭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看到儿子来了,老太太开始洗脸刷牙。蔡炳杰就一边唠嗑一边打扫卫生,直到吃完早餐,再陪母亲说一会儿话,才去自己的小加工厂忙活。

上午11点,午饭准时送到;傍晚5点,晚饭又来了。“中午一点半,我一定要来一次,看看老人有没有偷偷溜出去!”蔡炳杰说,早几年还要看一下手表,现在都不用了,时间一到,脑袋就指挥双腿,跑来服务站,哪怕啥都不做、啥都不说,就那么陪老人坐着,心里也舒坦。

每天晚上8点,蔡炳杰也一定要到,“如果我不来,老人就会拿衣服,拧成条,绑在窗户上。她怕夜里有人来偷东西。”看到儿子,老太太才会放心睡觉;看不到儿子,甚至会摸黑走出房间,忘了回来。

有天有地有儿子 这样活着才有味

老人年纪这么大,住在社区养老服务站,合适吗?“我们是拆迁户,安置在美仙山花苑,老人在套房里住不惯啊!”对这个问题,蔡炳杰也很无奈。

2013年入住安置房后,蔡炳杰发现母亲状态越变越差:原来是独门独户古大厝,空间很大,想去哪都自由,现在套房就那么点地方,没有活动空间;老人也想下楼找人聊天,但不懂按电梯,没人陪着很危险,“把老人关在套房里,太残忍了”。

服务站就在北渠边上,二层小楼,干净整洁,还有一台大电视,条件相当不错。“老人最爱看古装戏,尤其是闽南语的。”蔡炳杰打开电视机,调好台,老太太很快就看得入神,时不时转头跟儿子聊两句,讨论剧中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老人其实最怕孤独,得有人陪着说话,尤其是同龄人。”埭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工黎珊非常理解和赞同蔡炳杰的做法:整个服务站20多个老人,绝大多数是80岁以上,他们更有共同话语。不过,像蔡炳杰这样每天准时来陪老人的,非常少见,老太太年龄最大,但状态最好。

记忆深处只剩你 没有比这更幸福

刚坐下没多久,老太太突然说:“打铁仔,这个后生家(指海都记者)来了这么久,我们回家吧!”

“老娘啊,咱家的老房子早就被拆啦!”蔡炳杰一脸认真,仿佛老太太第一次这么问。其实这样的对话,从2012年古大厝被拆除后,每天都在发生。有一次,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多加了一句“不是跟你说了很多次吗”,老太太当时就愣住了,眼泪都掉下来了,自责“老了没用了”,吓得蔡炳杰两腿发软。老太太早年守寡,独自拉扯七个子女,非常要强,80岁还坚持种地,蔡炳杰再也不敢多说话。

“打铁仔”是老太太对蔡炳杰的昵称。他初中毕业后去锻造厂当铁匠学徒,跟母亲一起扶持这个家。现在,只要看到糖果、饼干,老太太还会藏几块,偷偷拿给蔡炳杰:“打铁很辛苦,这个好吃,给你吃!”

现在,老太太已经记不清很多事情了,唯一认识的人,就是儿子蔡炳杰。“你还能想到比这更幸福的事情吗?”蔡炳杰说,自己多年坚持每天来陪母亲,这就是最好的回报,“我要让她知道,老房子是没有了,但只要有我在,家就在!”

孝贤举荐

时代在变,行孝的方式日新。牙博士携手海都报推出的第三季“温陵新孝典”,已经出街。这一季,我们要寻找那些全新的、更具时代感的孝道故事,让孝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身边有让人感动的孝子、孝媳、孝婿,请拨打海都热线通95060告诉我们,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官方微博“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和官方微信“海峡都市报大泉州”,让我们一起打造更精彩的“温陵新孝典”,一起去被那些温暖的人和故事感动,一起去传递那一份千年不变的情怀。

厝边说孝

我的母亲

挥一挥手,时光从指缝中溜走。我34岁,而母亲快要60岁了。

以前那个与母亲形影不离的我,慢慢长大成人,顾了自己的工作和小家,回老家看母亲的次数渐渐少了。但每次回去,总习惯把母亲全身上下打量一遍,然后放下行李,轻轻说一声,“妈,我回来了”。每次都舍不得离开,因为看到母亲那渐露的皱纹和白发,心里有太多的感慨。母亲总是一个灿烂的微笑,一句温暖的叮嘱,就悄悄吹走我那些莫名的感伤。

“父母在,不远游”,而母亲常鼓励我插上翅膀飞得远一点,可我不想走太远,读书在福州,毕业后回泉州工作。

小时候家里穷,母亲养母猪生猪仔卖、插秧耕种做农活,吃了很多苦,特别是每到2月和9月,母亲都要到处借钱给我们三兄妹交学费;父亲在外打零工,母亲经常一个人到离家好几里的大山里收割稻谷,孤零零地在山那一边,将田里一穗穗稻谷收割上来,然后一担担挑回家,实在饿得不行了,就挖一颗田地边的地瓜充饥……

如今,母亲老了,连爬楼都觉得辛苦。我每次给她零花钱,她总说,“你现在正需要用钱,我们老人家有得吃就够了。”最近,母亲来帮我带女儿,每天早上都会帮我盛满满的两碗稀饭。我说吃不下,不要帮盛这么多。母亲却说,“多吃点,身体才会好,你身体健康,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

为人父之后,对母亲的言语有了更深的体会,也才明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子女身体健康,父母亲就会安心。反之,父母亲就会有切身之痛。赚再多的钱,再飞黄腾达的事业,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孝顺又从何说起呢?(昌盛)

责任编辑:杨林宇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省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40周年庆祝座谈会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