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母亲的故事,儿子的故事,同题文章写西街——

《西街故事》:对古城的爱这样传承

泉州网2月7日讯(记者 许雅玲)古榕巷,是泉州西街中段一条长约200米的小巷,这里保留诸多朝代的史迹。巷东接井亭巷,巷西通三朝巷,巷中与旧馆驿巷相连。市民徐理华一家曾在这里生活了六年半,半年前,全家才搬往东海。每个周末,徐理华的儿子陈乐山都会骑自行车回老街老宅看看,品尝下西街特色美食。回忆在西街生活的点滴,母子写下了同题文章《西街故事》,记录古街风韵。

母亲儿子同题文章写西街故事:对古城的爱这样传承

2011年春节,母子俩在开元寺合影 (徐理华 供图)

一家人骑行 畅游古街巷

德化人徐理华是市区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丈夫是南安人,七年前,夫妻俩买下西街古榕巷一处民宅作为住所。

徐理华说,自己在北京上的大学,经常骑着自行车逛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清雅的感觉,让她念念不忘。到泉州市区工作后,寻找新住所时,她对古榕巷一见钟情——古榕巷与北京胡同相似,干净、清幽。

为了让儿子陈乐山认识自己成长的古城,在孩子念一年级时,徐理华买了一辆双人自行车,丈夫坐前头,自己坐后头,儿子坐中间。每逢周末,一家人就骑着双人自行车走街串巷,“当时回头率很高的!”

作为语文老师,徐理华注重让孩子学习体验式写作。陈乐山上五年级时,为了写《西街故事》,徐老师带儿子完整走了三遍西街:第一次走完西街,孩子凭着第一感受写下作文,第二次走完西街,孩子为作文完善了不少细节,第三次走完西街,孩子的作文也定稿了。

在陈乐山的《西街故事》中,他是这样描述西街的:“我顺着这座小屋看过去,原来街边店铺的上层大多是陈旧的老房子啊,它们有的留着燕尾脊,呈现的是闽南传统的风格,有的留着小拱顶,是经典的西洋风格,还有的设了宽大的走廊和精美的装饰,很明显是漂亮的南洋风格嘛!它们年久失修的模样与楼下灯火辉煌的店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些老房子就是‘老西街’的重要象征,它们作为多种文化交融的历史遗迹被保留,成为今日西街的风景之一。”

半年前,徐老师一家搬离西街时,孩子恋恋不舍地说:“妈妈,我太喜欢这里了。”

为学生设计教案 拓展教学收获多

其实,当孩子在写他的《西街故事》时,母亲也在写她的《西街故事》。如徐理华在《西街故事》开头所写:“家住西街边,他的沧桑与繁华,日日所见,是总也讲不完的故事。”

带记者漫步古榕巷时,徐老师介绍,明朝时古榕巷住着富甲一方的李五,其产业占据着大半片街区。而今的李五故居已局促败落,蜗居着的李五后裔——一位佝偻的老者,曾指着徐老师家房子说:“这以前是我们李家的”,又指着长长的古榕巷说:“这以前也是我们李家的”。

说起老街巷,徐理华意犹未尽。2004年,当时的高一语文课本收录了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备课时,她认为,可以把泉州古城的街巷文化作为拓展性课程。于是,她设计了一个教学方案,将学生分成八九个小组去寻访泉州老街巷,此次拓展性课程的最后一节展示交流课,图文并茂的幻灯片和精彩纷呈的分享,让徐老师很欣慰。后来教到高二语文课本中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徐老师再次设计教学方案,将探寻古民居作为拓展性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去引导孩子认识古城、了解古城、爱上古城。”徐理华提到她在指导一名学生参加讲故事比赛时,发现闽南语讲得好,后来才知这名学生的奶奶闽南语讲得很地道,从小受奶奶影响,孙辈也将闽南语运用自如。“一代一代传承,文化才能生生不息。闽南语如是,古城文化亦如是。”

征集令

在泉州老城区,你不仅能看到唐宋元明清老宅的不同风光,还能看到常住或暂时逗留于此的人们悠然自得的生活。古城,像一块磁铁,将新老泉州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吸引到一起。小城故事多,等着你来说。欢迎拨打本社24小时热线96339或在泉州网、泉州通客户端留言,讲述属于你的小城故事,还可以分享你对古城保护和发展的建议。

责任编辑:杨林宇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策略角色扮演游戏《骸骷王》公布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