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深读:“沉东京 浮福建”探秘 台湾海峡经历几次沉与浮?(2)

“海峡人”胫骨化石

运回33袋动物化石

翻出人类肱骨

马坂巷20号,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宅子,刘志成就住在这里。前几年一场大病后,他就极少出门了,中风偏瘫还在慢慢恢复中。

“两次都是星期六,因为周末我不用上班,才有时间去现场。”5月10日上午9点多,海都记者到访时,刘志成的早餐刚送到,一个白馒头加一杯开水,慢慢吃,慢慢说。

院子里,还有不少早年他淘回来的宝贝;厢房里,各种文献资料塞满书架。“我从1972年就开始自学考古知识,哪里有蛛丝马迹就到哪里,发现‘海峡人’绝不是靠运气。”喝了口水,他说1998年11月的那一个星期六,他和另一个学习考古的方顺发连同一名报社记者,一起搭车赶往石狮市祥芝镇,找到了蔡久芳,到了万阴宫。

“乖乖!不得了!大部分都是化石!”刘志成震惊了,这些渔民口中黑乎乎的、过一段时间就要烧一次的骨头,绝大部分已经石化了,只有少数还有点白色的仍然是以骨质为主;就算浇上柴油,照样烧不成灰烬,就因为已经变成了化石。

当天,刘志成他们就拣了几十块化石,随身携带坐班车回了泉州,一番分拣之后,发现都是动物的骨头。不过,刘志成不死心,对万阴宫成堆的化石念念不忘,第二个星期六,咬咬牙自掏腰包200元,专门请了一部汽车,开到了石狮祥芝海边把化石运回来。

“装了33个大蛇皮袋,我家的院子和厅堂、厢房,只要有空地,全都铺满了。”他微微闭上双目,脸上神情相当陶醉,仿佛又一次看到了一大片错综复杂的骨头里,那根人类的肱骨:因为早年学过医,这根明显不是动物骨头的化石,进了眼睛就出不去了。

为了稳妥起见,刘志成还把这件人类肱骨,拿到泉州卫校解剖室,仔细比对,前后共看了5具人类骨骼;找来一本苏联的解剖书,比照里面的骨骼图;跟卫校的专业老师现场探讨,“他看了一眼,马上就认出来是人骨,还很惊奇是哪来的”。

供奉“好兄弟”习俗

无意中保留大批化石

如果不是石狮的渔民守着淳朴的习俗,将“海峡人”视“好兄弟”带回岸边小庙供奉,“海峡人”可能初次出水就被丢回海里,等待下一次的轮回。

5月12日当天,来到石狮市祥芝镇祥渔村的海边,一座两间石头房子的小庙,门口围了一个坑。新土覆盖在坑内,却也掩盖不了焚烧的痕迹。

这里就是刘志成发现“海峡人”的地方,万阴宫。就在上个月,这里刚刚进行了一年一次的烧香祭拜以及焚烧掩埋的仪式。“藏残室”内,又有几袋刚打捞上来的动物残骸,装在红色塑料袋内。

万阴宫,又称万阴祠。“至少是清朝或者更早以前建的了,我小的时候,老人家都已经知道它的存在。”78岁的祥渔村老人会会长蔡水湖,年轻时也是一名讨海人,可是,他也不知道“万阴宫”是哪一年建的:以前的万阴宫只是一个两三平方米大的小屋,20多年前,渔民家盖房子,便将“万阴宫”迁址至目前的位置,并建成了现在的样子。

万阴宫的大门上,横批“修善积德”,对联“十方白骨归祠宇,阴地赤心祐德人”,将其功用说得明明白白。

蔡水湖说,祥渔村的讨海人,在水里打捞到的残骸,无论是人的,还是动物的,或者是人类使用过的瓷器碎片等,都不能扔回海里,而是在靠岸后,带到“万阴宫”,并烧香祭拜祈福,让这些“好兄弟”有一个归宿。不仅在石狮,泉州的惠安、泉港等沿海地区,同样有埋葬“好兄弟”的习俗。

渔民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冥冥之中会得到上天或海神的某种支持和庇护,无形之中增强了他们与大海搏斗的信心与勇气。也正是因为他们把这种淳朴的习俗代代相传,才无意识中保存下这一批批珍贵的化石。

台湾海峡 经历几次沉与浮?

深读:“沉东京 浮福建”探秘 台湾海峡经历几次沉与浮?(2)

石狮市博物馆近年新收集的海底动物化石

在发现“海峡人”的石狮祥芝镇祥渔村,当地的渔民,也代代地流传着“沉东京 浮福建”的传说。“据说,当时在晋江深沪,有一条路,通往东京,人们常说那是东京大路。”祥渔村蔡水湖老人告诉海都记者,传说里的东京城,可能就位于现在台湾海峡的位置,经过几千上万年的海陆变迁,这个东京城沉于海底,福建浮了上来。

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称,“沉东京 浮福建”有许多的解释,确实有一种跟板块运动有关系,“当然,这不是一下子就‘沉’下去的,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管“沉东京”是何种解释,似乎都与海底古森林和“海峡人”的发现,有着某种神秘的内在联系。其一,两个大发现的地点均在闽南海域,主要集中在澎湖一带至泉漳一带的台湾海峡;其二,三湾三片海底古森林,距今约7000年至4.3万年前,“海峡人”距今约2万年,时间跨度上存在高度重合。

有人推测,台湾海峡中的部分地带曾有数次出露成陆,因其优越的气候条件,曾养育着一片适合动物繁衍的森林地、沼泽地,也因此成为史前人类“海峡人”的家园,而随着几次沉浮,一部分树木、动物和人类在不同时期成了化石。不过,究竟台湾海峡几度成为陆地,这个远古人类曾经的神秘家园还有很多秘密等待我们去破译。

“海峡人”已经懂艺术和数字

5月12日,一件经过精心包装保护的文物,在石狮市博物馆完成了转交,那就是1998年被发现的“海峡人”肱骨化石。今年5月18日至7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将在省博物院展出。这一件珍贵的一级文物,是石狮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成为这里唯一一件被借的文物。

据介绍,“海峡人”所发现的标本共有两件,一件肱骨化石,一件胫骨化石残段。虽然化石材料很少,却非常难得。这么说吧,尽管地球上存在过无数的生物,但形成化石并不容易,有人做过粗略计算:大约几十万个生物体只能有1~2个会形成化石;几十万个化石只能有1~2件会被发现。

专家们将“海峡人”出现时间,锁定在15000多年至20000多年前。结合此前的研究发现,“海峡人”被确定为晚期智人(距今约5万年前到1万年前的古人类,其人体结构与现代人并无太多差别,有高度发展的智能,尽管还没有文字);除了人骨化石外,从海底发现的动物骨骼化石表面,还发现了人类用石质工具刻划和砍砸的痕迹。

“海峡人”的时代,人类已经有了相当完整的语言体系,已经懂得了艺术,懂得简单的数学,他们明了数的概念;有“美”的追求,会制造相当精致的石质和骨质的工具,讲究工具的对称和美观;能磨制骨针缝衣,把贝壳或石子穿孔作为手镯和项链,还会在骨骼的表面上,通过刻划道道,来表示某种数的概念。

研究认为,“海峡人”过着集体的生活,由群落头头指挥,共同狩猎和采集,共同分享得到的果实。他们以台湾海峡为自己的活动天地,频繁地来往于闽台沿海和澎湖列岛——那时候的台湾海峡出露成陆地,没有海浪滔滔,没有冰川万里,而是一个郁郁葱葱的低洼土地,植被茂盛,物种繁多,简直就是人类和动、植物的乐园。

责任编辑:杨林宇

相关阅读
关键词: 沉东京 浮福建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建省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在榕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