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散70载 著名人类学大师李亦园长眠清源山下
聚散70载 北山低首故人回
已故泉州籍台湾“中研院”院士、著名人类学大师李亦园长眠清源山
(资料图)
“这是一个意义非凡的时刻!父亲魂归故里的心愿真正实现了!”
4月16日上午11时,幽静的清源山上,阳光正好。上周五就已从宝岛台湾漂洋过海抵达泉州的李康龄女士,沉稳的外表下,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这一刻,她作为子女代表,护送父亲李亦园(已故泉州籍台湾“中研院”院士)骨灰,袝葬于故乡泉州母亲山清源山之市文物保护单位“李根香林朝素墓葬”,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李亦园,福建泉州人,1931年生。1948年赴台,先后就读于台湾大学及美国哈佛大学。是享有国际声望的人类学大师,在台湾从事学术研究60余年,研究领域广涉人类学、文化学、比较宗教学、神话研究,并以高山族、华侨社会以及华南、台湾汉民族间文化为田野研究对象,成为著名学者。李亦园还培养了一大批人类学研究的人才,被称为“推动台湾人文社会科学整合第一人”。
十分热爱故乡泉州的李亦园,在1989年得以返乡,其后便常常应邀参加家乡的各种学术活动,为“泉州学”的定义和范畴提出独到见解,为“泉州学”的确立、构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生前,李亦园多次表达盼望祖国统一的迫切愿望,提出两岸应共同努力,合作交流,弘扬闽南文化。2017年4月18日,李亦园于台北病逝,享年86岁,世界各地朋友圈集体悼念。
■记者 李波玲 吴嘉晓 实习生 李政 文\图
昨日,李亦园先生魂归故里。
整整70年 游子终眠清源山下
“1948年从泉州离开去台湾,2018年从台湾回泉州,整整70年。”李康龄是李亦园教授的二女儿。自懂事起,李康龄总能听到父亲讲述故乡泉州的大小事情,风景名胜、美食小吃、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故事,都让李康龄着迷。她说,父亲生前仍保留着在泉州的生活饮食习惯,比如在清明期间也会吃泉州的润饼菜。
1986年,两岸尚处于隔绝状态,李亦园与分别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母亲林朝素在香港相见,母子团圆,抱头痛哭。李亦园的父亲,是被赞为诗、书、印及摄影“四绝”而驰名于世的李根香,于1962年因病孤身一人在马尼拉去世;1990年,他远赴菲律宾马尼拉华侨义山公墓,奉父亲李根香骨灰归泉州,葬于清源山赐恩岩下古石蹬道右侧;被称为“泉南女子教育的先行者”的母亲林朝素1993年在泉州去世后,与父亲李根香合葬于清源山赐恩岩南麓。
“当年父亲带祖父回家,如今我带父亲回家。”去年父亲病逝,母亲身体便不大好,没能送父亲回乡,李康龄可谓是身负重任,她带上父亲的骨灰,于上周五抵达泉州,昨日正式将父亲骨灰与叔父李少园夫妇、祖父母埋葬在一起,实现团圆。李康龄透露,下个月在湖北省武汉市,还会有一场关于父亲的学术交流研讨会,到时候将由弟弟代表参加。
时隔15载 一副长联成功续上
“迷迷糊糊想了一夜,终于在早晨六点多对出来了!”
一同见证李亦园大师落叶归根的还有泉州学文化学者林少川。数年前,因从事记者及泉州学研究所工作的关系,林少川得到李亦园胞弟——已故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泉州知名学者李少园引荐,曾多次走近、采访李亦园大师,与大师结下不解之缘。2003年中秋节,李亦园应邀回泉州出席“闽南文化研讨会”,大师说,“希望两岸早日统一”是他最大的愿望。
触景生情的林少川当即以海峡兄弟中秋团聚故园为题,拟写一副情景对联,上半句自然而然脱口而出:“李亦园李少园海峡两岸骨肉兄弟中秋之夜团聚老故园。”可惜下半句却卡住了。由于当时不敢冒昧当面向大师请教,林少川直言错过机会,终身遗憾。
一晃15年过去了,李亦园与李少园都驾鹤归去,当时的采访笔记本还在,下联却还未续上。直到昨日上午六点多,灵感出现,见证了这段历史的林少川,终于将这副对联续上——“李亦园李少园海峡两岸骨肉兄弟中秋之夜团聚老故园”,“阿里山清源山中华一脉世家园丁清明时节魂归母亲山”。
责任编辑:黄仙妹
- 儿童节将近 台湾社会忧少子化危机难挽回2019-04-02
- 台湾PMI连续5个月呈现紧缩 指数有上扬趋势2019-04-02
- 台湾恒春机场“养蚊”16年 能否“起死回生”?2019-04-02
- 台湾至俄罗斯物流新通道开通2019-03-29
- 连续11年位列第一 台湾水果“登陆”厦门口岸最便捷2019-03-28
- 福州台创中心创新方式 精准服务助台湾创业者圆梦2019-03-28
- 两地人情早已水乳交融 高雄企业家与高雄媳妇谈厦门2019-03-27
- 人民日报海外版:别给台湾艺人乱扣“台独”帽子2019-03-25
- 赖清德参选2020 韩国瑜:“台独”比梅毒还可怕2019-03-22
- 两岸城市交流“热” 闽台融合发展“提速”2019-03-20
-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
醉驾撞到路边摆摊小贩 下车后却反咬称行人碰2019-04-03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