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原标题:村庄美、产业兴、民渐富--泉州少数民族村见闻

“三个光伏发电项目投产后,装机功率达到280千瓦,每年村财收入大约有30万元。”8月26日,泉州市泉港区山腰街道鸢峰村委会主任钟泽鸿指着刚刚投入使用的第三期光伏发电站,算起了收入账:“3年前村财收入基本等于零,是光伏发电这个‘造血’项目让我们收获了‘第一桶金’,破解了乡村脱贫难题。”

鸢峰村是畲族少数民族村,全村总户数447户,人口1260人,可耕种面积约350亩,人均可耕种面积不足0.3亩,2016年被列入“泉州市重点扶贫开发村”。钟泽鸿说,村委会将村财增收部分资金反哺给病灾户和无劳动力的贫困户,并安排部分贫困户到光伏电站负责管理巡查等工作,帮助他们增加收入,原有5户19人属于贫困人口,去年已全部脱贫。

“村财有收入后,我们下一步准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发展瓶颈。”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驻鸢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肖新生表示,目前鸢峰村正规划兴建一个集民族特色风情、健身步道、休闲运动场、停车场、公厕等于一体的休闲广场。

与鸢峰村相邻的钟厝村也是畲族少数民族村,村民世代以制盐、滩涂养殖为生。穿村而过的公路干净整洁,两侧的墙体和房屋外墙画满了畲族民俗文化和盐文化的油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在钟厝村委会楼顶,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的反射下格外耀眼。这是村里今年投入43万元建成的装机功率达5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从6月14日开始发电,至8月22日已发电1.65万度,收益1.4万元。”钟厝村党支部书记钟春枝说,光伏发电站一年可带来村财收入约8万元。

谈及今后的发展,钟春枝说,钟厝村制盐历史悠久,盐田风光美如画,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观光。村委会将在进村主干道两侧打造盐区观光平台,把旅游观光融入村子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泉州市共有民族村48个,大多位于偏远山区。多年来,泉州市对已列入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的少数民族村,除安排捆绑扶持资金100万元外,市级财政每年再增加20万元资金扶持;对未列入市级扶贫开发重点帮扶村的少数民族村,2016-2020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或基础设施建设。在多种政策叠加下,越来越多的民族村“旧貌换新颜”,村庄变美了,产业发展了,村民变富了。

地处泉港区涂岭镇山林深处的小坝村是著名的蒙古族特色村寨,村口有一座富有蒙古族特色的门楼巍然矗立,村路沿途的路灯是马头琴造型。就在小坝村公路边,有一处名为“蒙汉庄园”的农家乐特别引人注目,蓝白相映的蒙古包画着几只小羔羊,乍一看还真以为到了内蒙古大草原。

“小坝除了拥有许多蒙古遗风的建筑和风俗,还有一块天然草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许多自驾游爱好者都会来村里露营。”“蒙汉庄园”的老板出宏强说,回乡创业是他多年的梦想,现在小坝村发展乡村旅游,潜力巨大,住着蒙古包、吃着烤全羊、围着篝火跳舞,让你不用远行,就能体验豪爽的草原风。

小坝的蒙古风情让人陶醉,永春县东关镇南美回族村的民俗游也不甘落后。8年前,南美村还是一个人多山多地少,生产结构单一,环境脏乱的穷山村。这几年,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筹措了300多万元的帮扶资金,帮助该村围绕“回族风情 生态家园”重新定位发展方向。如今,村里完成了房屋立面装修、沟渠粪厕清理、村庄绿化、夜景美化、小流域整治等工程,建起了溪滨休闲中心、公园、民族特色山门,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大变样,先后被评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福建省乡村旅游特色村和福建首批省级传统村落,吸引了许多游客。

“村子变美的同时,我们还立足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富民增收。”南美村委会主任夏燕军介绍,村里招商引资了一家公司与村民合作种植芳香樟1200亩,村民以土地入股,年保底收入为每亩100元,并可收取每亩芳香樟种植利润10%的分红。此外,南美村一期种植的油茶100亩已对外承包经营,村财增收约3万元。

夏燕军说,2017年南美村村财收入有10万余元,人均纯收入约1.5万元,老百姓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带来的变化。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努力帮助和支持民族村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做好脱贫攻坚工作,2017年底150户少数民族贫困户338人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泉州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副调研员李荣树说,有的民族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有的完善土地流转、村权管理等制度成立“公司+基地+农户”三者合作机制,有的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基地,逐渐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村庄美、产业兴、民渐富--泉州少数民族村见闻

图为泉港区钟厝村新建的光伏发电站。新华网 王雄 摄

责任编辑:黄仙妹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财金协同 助企共进”福州水部街道举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