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当陶瓷遇上中国画 沈岩:让每件艺术品成为孤品
沈岩在创作中。
在当代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沈岩看来,“陶瓷遇上中国画”应该成为一个课题,值得艺术创作者共同深入研究和探讨。
日前,由沈岩主创的“陶瓷遇上中国画”作品展在泉州展出。这次展出的22件陶瓷作品,均为他近期赴德化创作而成。
【国画·国瓷】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产品代表的德化陶瓷,已成为中华文明的传播使者,中国画亦是从千年走来的深远艺术,二者的结合相得益彰。”沈岩说,在白瓷上创作山水花鸟画,既增加了白瓷艺术的附加值,也可以让每一件作品都成为孤品。
沈岩,原名沈逸生,号清流耕夫,1947年出生于福建诏安,现居北京,当代著名书画家,文化学者,著名闽派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其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台湾及新加坡展出。
年逾七旬的沈岩与德化陶瓷的“相遇”,要从2015年在德化举办的中外艺术家泉州对话活动说起。那次,主办方邀请了来自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中国9个国家的28位国际知名学者、艺术家重聚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德化瓷的产地与中国千年制瓷历史对话。
“当时我受邀参加这场活动,感触很深。”沈岩说,怎么在陶瓷上表现中华民族的东西,应该是我们要思考的,“外国人重视色彩、图案,与陶瓷跨界的作品显得时尚。但是,陶瓷理应和中国画结合更紧密”。
在他看来,“中国白”与中国画的共同点在于文化基因。“民族审美是一致的,笔墨语言是一样的,评价标准也相近。但二者也有不同,陶瓷的表现更为丰富,落笔后可修改,但在瓶型、器形上有所限制。”
有了这次契机,沈岩迷上陶瓷上的绘画。他很愿意在这门既极古老又新鲜的领域多一些探索。
【诗意·新境】
沈岩说,从平面的宣纸上创作,到立体的器皿上绘画,笔法、用色都是不同的,需要创作者一次次揣摩。除此之外,还需要站在文学艺术和学术研究的高度,提升“陶瓷遇上中国画”这个命题。
经过一次次试验,光洁的白瓷“遇见”水墨山水,碰撞出诗意与美好。“将传统的文人画风赋予陶瓷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树立起中华文化的自信。”沈岩认为,陶瓷上创作,过去是工匠的事,艺术家也许不屑为之。但时代已然变化,“我们应该用笔墨语言,将中国画和陶瓷的哲学情趣、审美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画的许多特点,乃至中国自己的文化特点,其实都可以在陶瓷上表现出来”。
其实,在造纸技艺发明以前,有一些最早的中国画,是画在陶器上的。至少在七千年前,中国先民就画出各种线条图案装饰彩陶器皿。追忆古老的中华文明,再谈“当陶瓷遇上中国画”,也许你就会认同,这本身不是一门“新锐艺术”。
“在德化陶瓷上创作国画是很有期待感的,区别于宣纸上的描绘。”沈岩介绍说,从材质上看,德化陶瓷有着“中国白”的美誉,它比宣纸还白。从平面的宣纸上创作,转换到立体的白瓷瓷胎上,创作技法本就不同。瓷画完后还需要上釉,再放进炉窑里烧制,成品是未知的过程。
他认为,德化陶瓷与中国画的结合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今天依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那就是如何吸引更多中国艺术家参与到陶瓷画的创作中来,把德化陶瓷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为“一带一路”文明对话增光添彩。(福建日报记者 肖榕 文/图)
责任编辑:黄仙妹
- 当陶瓷遇上中国画 沈岩:让每件艺术品成为孤品2019-01-21
- 家中旧物如何改造为艺术品? 文明小袋鼠走进厦门莲花小学传授小窍门2018-12-14
-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新兴文化产业的沃土2018-09-20
- 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沃土2018-09-14
- 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开幕2018-08-18
- 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开幕2018-08-17
- 中国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17日举行2018-08-14
- “丝路艺品”跨境交易平台启动 助推福建文化艺术品“走出去”2018-05-29
- “水墨融情海丝梦”中国画作品完成布展 26日亮相2018-05-23
- 特朗普大楼火灾死者身份曝光:67岁艺术品经销商3年前已破产2018-04-09
-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
泉州也有九价宫颈癌疫苗了 市民可就近预约接2019-03-30
-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 漫画台湾:我们都是中国人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