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晋江金井镇南江村:鲍鱼壳风铃奏响南江致富曲

白鹭滩涂鸦长廊

丽日晴空,海风徐徐。行走在宽敞整洁的海堤路,一边是一望无垠的海,在温暖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另一边则是成排的绿树随风摇曳,一栋栋精致的小洋楼如同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

这样的美景,来自晋江金井镇南江村。美丽,源于蜕变。近年来,这个昔日偏远落后的小渔村,掀起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画出了一幅城乡“互动互融、共建共享”的美好蓝图。

产业带动 让村民腰包更鼓

几年前,依托旅游产业,金井围头村走上了“快车道”,整个村变得越来越美丽富饶,而与围头村一衣带水的南江村尽管也拥有美丽的海岸线,却少人关注。南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镜波告诉记者,当时的南江村是个偏远落后的小渔村,村民以打鱼为生,工作收入低、危险性高。

为走上致富之路,南江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行工厂化养殖。“鲍鱼是一种娇贵的海洋生物,对于海水的水质、温度都有严格的要求。”李镜波说,南江村附近的海域水质干净,适合繁育鲍鱼种苗和发展各类养殖业。位于南江村的福大鲍鱼水产有限公司,依托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的技术优势,先后引进多种鲍鱼优良养殖新品种进行示范养殖,已形成皱纹盘鲍、西氏鲍、杂交鲍等多品种育苗与养成为一体的多元化工厂养殖,现有育苗和养殖水体2.3万立方米,获评福建省现代渔业产业园区、泉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水产品专供基地。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村里兴建起各种对虾养殖场、花螺场、鱼苗场、紫菜场等,以及作为鲍鱼饲料的海带、江蓠等藻类的养殖场。目前,南江村的鲍鱼、对虾养殖场已达22家,海洋捕捞渔船28艘,解决全村近四分之一的劳动力就业。“现在每天到我们村里来采购水产品的货车很多,村民的经济得到了更好更快的发展,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李镜波说。

晋江金井镇南江村:鲍鱼壳风铃奏响南江致富曲

这是南江村的鲍鱼壳风铃许愿台。南江村把废弃的鲍鱼壳收集清洗之后,作为风铃的材料。游客可以在鲍鱼壳上面涂鸦,再将象征着五福临门的五个鲍鱼壳用鱼线串成风铃,在风铃尾巴处挂一个写好心愿的鱼形许愿牌。

治水修路 让村庄“颜值”更高

贯穿南江村的小溪圳沟有800多米,曾给无数南江村村民留下美好的童年记忆,但不知从何时起,个别村民把一些建筑垃圾倒在河里,使得河道变窄、河流堵塞。为解决这个问题,南江村从十余年前开始集资整治小溪。如今,小溪两岸都用石材垒起,河道被清理干净,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大大提高了。据介绍,整个工程预计将投入100多万元。

除了治水,道路也开始升级。“以前村里都是土路,又窄又短,相向车辆遇到都无法过,且还有一些死路。”李镜波说,通过制定规划、筹措资金,道路升级进度加快,如今,南江村里已经有七八条道路完成硬化,最宽的路有4车道。

顺畅的交通,促使来南江村采购海产品的车辆络绎不绝,为以捕鱼为生的村民增加了不少收入。除了道路改造,南江村还投资50万元,在道路两边栽植500棵树,香樟、小叶榕等树木郁郁葱葱,道路上安装了100多盏路灯,让夜晚的南江也明亮美丽。

南江村还通过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对村落环境进行大力整治,埋设污水处理管道10.5公里,建设污水处理池2个,村庄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并聘用6名专职环卫队员对村庄环境、沙滩进行保洁,切实推动近海水域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村容村貌,打造融现代文明、渔乡风情于一体的“最美乡村”。

农旅融合 让村庄内涵更深

近几年,乡村旅游成为新兴旅游模式。南江村通过整合文化、生态、旅游、农业等资源优势,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和消费业态,将鲍鱼文化、妈祖文化作为优质旅游资源,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

走在南江村海边,鲍鱼壳清脆的碰撞声随风而来。鲍鱼风铃许愿台是南江村利用养殖鲍鱼的特点,收集废弃的鲍鱼壳,清洗之后作为风铃的材料,游客可以在鲍鱼壳上面进行五颜六色的涂鸦,再将象征着五福临门的五个鲍鱼壳用一条鱼线串成一串风铃,在风铃尾巴处挂一个写好心愿的鱼形许愿牌。随着海风的吹动,鲍鱼壳风铃摇曳身姿,也让心愿随风飘向大海。不远处的白鹭滩涂鸦长廊,有高校学生写生区域、亲子涂鸦区域、手印墙区域等,可以品清新墙绘、赏白鹭戏水。

此外,为更好地促进海峡两岸妈祖文化交流,南江村正在打造“妈祖旅游文化区”。南江村原先的妈祖庙毁于1958年的炮战中,2000年完成主殿建设,后来又完成偏殿、钟楼、鼓楼和山门的建设。未来,“妈祖旅游文化区”将与古老的六姓王府庙一起,成为这个鲍鱼文创村的又一张响亮名片。(记者许雅玲 实习生苏杭杭/文 陈起拓/图)

责任编辑:唐秀敏

相关阅读
关键词: 鲍鱼壳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福州金汤社区举办2024年福建省社会科学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