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中山路骑楼建筑普查建档工作启动——
750处骑楼将有“身份证”
位于中山路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旧址
核心提示
一条中山路,半部泉州史。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初的市区中山路,是我国现有保存最完整,也是最长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施行后,鲤城区正式启动中山路骑楼建筑普查建档工作,全面梳理中山路骑楼建筑基本信息,建立保护档案,实行动态管理,为今后的建筑保护修缮提供实时动态信息。□记者 殷斯麒 通讯员 朱莹 庄阳 文/图
全方位采集数据 建立抢救性保护建议名录
“中山路有差不多750处骑楼建筑,目前我们第一手资料已经收集到了。” 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信息所工程师曾桂林告诉记者,目前正在对基础资料进行整理,之后将进入第二轮调查,对重点建筑进行深入调查。
本次普查建档工作主要对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责任人、产权情况、使用现状、修缮加固以及历史沿革、重要历史事件等信息进行记录。普查时,工作人员会通过测绘、摄影等方式对建筑方位、外观、内部结构、装饰等数据进行采集,做到真实完整、全面客观地反映骑楼建筑保护状况。
据了解,中山路骑楼建筑普查建档工作预计在年内完成。下一步,鲤城区还将开展新一轮的历史建筑认定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对辖区历史建筑进行现场复核、复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补,形成历史建筑建议名录,对历史建筑价值高,但保存状况不佳、房屋整体出现险情的,建立抢救性保护建议名录。
追溯历史原貌 让骑楼建筑信息更加完整
位于中山路355号的“私立海疆学术资料馆”创办于上世纪40年代,是泉州书香世家陈盛明兄弟从事南洋、台湾及闽南地方史问题研究的图书资料机构,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曾经的资料馆已于1946年迁往厦门,而位于泉州中山路的这处建筑遗址依然完好保留下来。在住户李先生的带领下,鲤城区住建局、自然资源局以及泉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的工作人员走进建筑内部,仔细查看了建筑现状,了解房子的产权归属、保护修缮等方面情况。
拱券、罗马柱、花砖、山花墙……融合中西方建筑元素的骑楼建筑饱经岁月风霜却光彩依旧。“中山路是古城文化的一部分,我们也有义务进行维护。”近几年,李先生和家人也通过在屋顶做防水等方式,对房屋进行加固,及时修复老化部分。
“我们会对骑楼的建筑、文化、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现场考察。”曾桂林介绍,在中山路骑楼建筑普查建档工作中,会先通过社区了解一些基本情况,再通过现场调研以及和业主座谈等方式来收集、充实骑楼建筑的信息。“因为有些建筑历史久远,我们也会访问一些专家、老者,通过各种手段来收集资料,让录入的建筑信息更加完整。”
中山路经历近百年的风雨,承载了泉州人重要的城市记忆。目前,中山路保护提升工程正在有序进行中,不久的将来,我们将看到这条既结合泉州民居的传统特色,又融入海交文化建筑精华的老街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唐秀敏
-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明年元旦起正式施行2018-11-28
- 泉州市中山路骑楼建筑保护条例三审通过 拟于明年3月施行2018-08-31
- 泉州立法保护百年骑楼2018-08-23
-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
重磅!泉州中考中招改革方案出炉!总分800分2019-09-09
-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 一周热点新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