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海峡网>新闻中心>福建频道>闽南新闻>泉州新闻
分享

泉州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晋江英林龙西村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林劲峰 摄)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去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一年多来,我市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多次召开工作会、协调会部署安排,出台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和市委1号文件。目前,全市“五大振兴”工作、12个专项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进展顺利,实现良好开局。

产业兴旺 让农业有奔头

来到泉州台商投资区张坂镇八仙过海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该项目是张坂镇发展“蓝色海洋经济”的抓手之一。

近年来,张坂镇以“蓝色海洋经济、山村旅游经济”的“蓝和绿”两个主题板块,合理定位村庄主题特色,打造特色产业,振兴乡村发展。蓝色产业,突出环湾向湾、蓝色发展,在靠海村庄打造滨水旅游带,发展蓝色经济——浮山村依托靠海优势,规划建设渔业市场,发展现代渔业;前见村借助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和八仙过海大型旅游综合体、乐活小镇、世茂海上世界等旅游项目,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打造泉州地区最具人气的“网红沙滩”和“一线串珠”式滨海旅游观光带。绿色产业,突出山体绿脉、绿色发展——山内村依托东楼水库、“烽火群英荟”旅游项目,打造人文古村,发展乡村旅游业;上塘村依托张坂雕艺文化,着力打造特色雕艺产业;苏坑村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发展特色现代农业。

像张坂镇这样通过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实现“美丽蝶变”的特色乡镇,在我市还有不少。近年来,我市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印发《泉州市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方案》,在做强做优做大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等7个优势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加快培育食用菌产业、乡村旅游业、乡村物流业,形成10个优势特色产业。同时,现代农业“五百项目”也取得新进展,正在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35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0个,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中心建设22个,开展新一轮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认定(250家左右),推荐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新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42个。

生态宜居 让农村有看头

走进安溪县城厢镇经兜村,宽敞的水泥路面平整干净,一幢幢整齐漂亮的乡间别墅错落有致地分布于西溪两畔,穿村而过的溪水清澈见底,一幅宜居宜游的美丽画卷尽现眼前。

经兜村古称“渊兜”,人口3500余人,离安溪县城不到10公里。近年来,经兜村通过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区位优势、便捷交通、地域特色和生态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休闲旅游业,入选住建部第四批“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并成为泉州市乡村振兴示范点。

经兜巨变,是泉州通过生态振兴带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去年以来,我市制定出台《泉州市乡村生态振兴专项小组工作方案》,有序推进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清新水域”工程、实施“清洁土壤”工程、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加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管等六方面重点任务。同时,建立完善“一村一档”工作,推动2019年度30%以上村庄通过“绿盈乡村”认定,着力打造闽南特色“绿盈乡村”品牌。此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完成“两违”拆除826宗33.6万平方米,违章广告牌拆除3298块,垃圾堆放点整治2047个、畜禽渔业养殖场治理232个,裸房立面整治开工6048宗,绿化提升324.5万平方米。 

乡风文明 让日子有盼头

近年来,德化县国宝乡不断擦亮文明底色,为群众幸福“加码”。其中,国宝乡佛岭村建设移风易俗特色馆,开展文明旅游、美丽乡村创建知识宣传;保护和发展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展示乡愁乡韵乡风貌。国宝乡内坂村成立爱心食堂,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1日都可以到爱心食堂免费享用午餐。

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抓好乡风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软件基础。一年来,我市确定石狮市祥芝镇等四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市级试点,着力打造文化服务、科技与科普服务、乡风文明建设等“七大平台”,组织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同时,加快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试点工作;共举办公益性演出超1000场,举办第十三届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等活动,推动两岸交流合作,提升乡村文化品牌影响力。

示范引领 让农民有劲头

去年,第二届海峡两岸大学生乡村营造夏令营在晋江举行。10天的创作,54个微景观的呈现,将来自海峡两岸13所高校的248名大学生的付出,村社区干部、群众的倾力支持展现得淋漓尽致。

记者了解到,晋江于2017年首次尝试开展“双微创”(乡村微景观、都市微菜园的创意竞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延伸,逐步扩展以微景观、微菜园、微庭院、微森林、微墙绘为主要内容,以大学生夏令营、国庆建造营、校园双微创意营、大树微景观工作营、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营为主要平台,以大学生农业农村创业创新为抓手的“五微五营双创”活动体系,也因此成为吸纳乡村振兴人才的主阵地。

这样的事例,在全市不胜枚举。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人才是关键。一年来,我市制订《泉州市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方案》,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计划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580人;全市16家农村青年创业就业培训基地,组织参训农村青年3000多人;团市委联系青商会等创业导师,结对帮扶60人;创新村级人口健康助理员队伍建设,已覆盖超过30%的行政村。

一系列政策落地见效,更多的人才留在了农村,可是,村级发展由谁来领路?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村党组织书记作为村级发展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乡村振兴的领路人。

为筑牢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更好地调动和激发乡村发展新动能,我市举办新任村(社区)干部培训班400多期,培训3.5万多人次;加快实施海丝乡村“千名头雁”引领行动,市级确定500名左右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对象,县级确定500名以上村主干对象,努力打造一支“一优三好”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结合全市“强基促稳”三年行动工作部署,将后进村党组织列入整顿范围,“一村一策”制定整顿工作方案,确保年底前完成整顿提升;推动建立健全经费保障激励机制,各县(市、区)均为村主干办理养老保险,南安市推行村干部积分管理系统APP,打破平均分配方式,每人每年最高可领取报酬8.2万元。

如今,行走在泉州的乡村,目之所及: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溪水穿村而过;村道小路、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花坛里的茶花、三角梅随风摇曳;文化墙上,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传统德孝礼仪的字画随处可见;建起休闲设施,农家院里欢声笑语……在砥砺奋进中,一幅恬静安详的田园山水画在这片沃土上铺展开来。(记者 许雅玲)

责任编辑: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闻 频道推荐
进入新闻频道新闻推荐
【盛世莲开】习言道|澳门是伟大祖国的
进入图片频道最新图文
进入视频频道最新视频
一周热点新闻
下载海湃客户端
关注海峡网微信